(
课件网)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新课导入 清末,面对海外列强的入侵,在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举。 主考官为了迎合慈禧,特地在试卷中加了这么一道试题:项羽拿破仑论。其实他本人对拿破仑也不是很了解,只是依稀听同僚说起过,拿破仑是像项羽一样的大英雄,最后也是功败垂成。这道题完全是试水性质,至于考生能答成啥样,完全靠个人的眼界。 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在看到这道题考题后也是傻眼了,苦思冥想项羽和“破轮”有啥关系 但古人毕竟是文科出身,很快便想出了破题点。只见一考生在试卷上写到:“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乎 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 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 ” 阅卷考官在看到这位考生的答案后,笑的肚子都痛了。原来此人并不知道“拿破仑”是个人,还是以为是要他们论述项羽拿“破轮”。所以他在文中说:“项羽力能拔山,岂会连一破轮都拿不起来 破轮自然会有人修理,又何必要项羽去拿呢 拿全轮都胜不了,更不用说拿破轮了。” 有一新生在见到考题后也是茫然不知所措,后来突然顿悟,抬笔写到:“夫项羽,乃拔山盖世之雄,岂有一破仑而不能拿乎 非不能也,实不必也。彼破仑,为何物 其大几许,其高若干 纵或挡道,乌骓但扬蹄,项羽即可过焉,何需下马将其移开,而后再行 岂不多此一举乎。基于上述,余以为:项羽不必拿破仑。” 由此可见,迂腐落后的科举制度和闭关锁国的政策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儒林外史》不仅是清中叶唯一一部长篇儒林小说,而且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了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反应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举仕制度,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作品概述 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工诗词散文,尤精《文选》以《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写作背景 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令他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牢笼士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提 纲 挈 领 : 【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主要写了四类人。 (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腐儒的特点:热衷功名(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苦苦追求、终获成功。 为科举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甚至付出大半生的努力。 【周进】 (1)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私塾里教书糊口。 (2)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 (3)参观贡院时,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让他悲伤得要寻死。 (4)几个商人帮助周进捐了个监生。不久,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