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政史沃土,共赴育人新程 ———南部学区政史研讨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 人间四月,草木葳蕤。今天,我们相聚于洪泉乡中学的校园,以教研为名,赴一场思想的盛宴。政史学科,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照见古今的明镜台,更是链接中外的立交桥。此刻站在这里,我心中涌动着三重感慨,愿与诸君共话。 一、教研如灯:照见学科育人的星辰大海 政史学科的魅力,在于它既是“长河”———千年文明在课本中奔涌,百年风雨在课堂上重现;更是“灯塔”———让学生在历史的波峰浪谷中锚定航向,在现实的迷雾中辨明是非。当下,“大思政课”建设如火如荼,新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出新要求,中考改革的“指挥棒”更指向“大视野、真思维、厚情———的培养。此时召开教研会,恰如春风化雨,恰逢其时。 我们常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政史教师便是这使命的践行者。历史组的同仁用“史料实证”教会学生抽丝剥茧,政治组的老师以“价值引领”助力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但教育从来不是闭门造车,教研会就是我们的“聚光灯”:让优秀经验走出课堂围墙,让前沿理念穿透学科边界,让育人智慧在碰撞中裂变生长。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研,正是我们保持教育生命力的源头活水。 二、交流似桥:搭建教师成长的互助阶梯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教研则是同行者的相互点亮。政史学科虽分两门,却同源共生: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当下的历史”,二者皆以“人”的成长为圆心,以“价值”的塑造为半径。今天的会场,既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取经地,更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思辨场。 我看见许多老师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课例:或是历史课堂上让文物“开口说话”的情境创设,或是道德与法治课上用生活案例激活思辨的巧思妙解;还有的团队分享了跨学科融合的实践———当“商鞅变法”遇见“改革创新”,当“文化传承”对话“文化自信”,这种学科间的“化学反应”,正是教研的魅力所在。希望大家放下“授课者”的身份,以“学习者”的姿态倾听、追问、共鸣,让每一次交流都成为思维的“光合作用”,让每一次碰撞都催生出新的教学智慧。 三、同行如歌:谱写教育初心的时代乐章 教育是慢的艺术,却也是充满激情的远征。记得去年在某校听课,一位历史老师讲到“五四运动”时,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一位政治老师在“国家安全”课堂上,让学生自编情景剧时的热烈讨论———这些瞬间,让我们看见政史学科的温度与力量。而这份力量的背后,是无数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的深耕细作。 今天,我们既要谈“教法”,更要论“心法”:如何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时间线,而是滋养心灵的精神母乳?如何让政治课跳出说教的窠臼,成为点燃理想的火炬?这需要我们永葆“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心,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心。愿我们以教研会为起点,建立常态交流机制:或是跨校结对的“青蓝工程”,或是定期分享的“政史沙龙”,让每一次携手都成为成长的印记。 各位同仁,教育的路上,我们既是追光者,也是发光体。当历史的长风掠过课堂,当思政的细雨浸润心灵,我们便在学生心中种下了文明的种子、信仰的火种。愿今日的相聚,成为一场“向美而行”的约定———让我们带着对学科的敬畏、对教育的热爱,在交流中破局,在深耕中绽放,共同书写初中学区政史教育的新篇章! 最后,借用艾青的诗句与大家共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愿我们永远热爱,永远在路上! 谢谢大家!“德法润乡梓,史鉴启征程” ———南部学区政史研讨会 尊敬的各位校长、敬爱的老师们: 时维暮春,万物并秀。今日,洪泉乡中学群贤毕至,南部学区的各位英才咸集,共襄这场“德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