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认识小麦》教案 【核心概念】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十二)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与要求】 5.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①举例说明植物是生物。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③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特征。 学业要求:认识周围常见的植物,并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识别人体的感觉器官。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身边常见生物的外部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对常见的植物的外在特征产生探究兴趣。 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②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②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放大镜等简单工具。能借助工具进行科学观察并进行交流。 【教材简析】 本课是《认识身边的植物》中第1课《认识小麦》,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本课的学习立足于学生对植物的原有认识,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五部分:1.问题与猜想:小麦长什么样子;2、探究与结论:观察小麦,认识小麦结构;3、反思与评价:总结这节课表现,同时评价;4应用与迁移:用观察方法,走到室外去观察更多的植物,比如观察一棵树;5、阅读与新知:植物科学绘画,理论联系实际,用以致学,绘画周围植物。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他们对于科学课程兴趣浓厚,好奇心强但动手能力不足,注意保持时间不长,不能够独立完成系统的科学观察,在观察、研究小麦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带领、示范和关注,做好安全提示。他们对小麦的认识主要来自图书、家庭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认识的小麦比较粗浅和零碎。学生知道小麦可以做成面粉,对于小麦整体结构没有系统了解过,部分学生只认识金黄色成熟的小麦。在科学观察中由于学生识字量不足,在记录时更适合用画图或者拍照的形式。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1.认识小麦有麦芒、麦穗、叶、根、麦秆等结构。 2.学会科学地观察小麦,能使用绘画的方法记录。 科学思维目标 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小麦进行观察。 从不同角度分析观察小麦特征。 探究实践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写字困难的情况下,可以是画图或者拍照等方式。 态度责任目标 1.知道小麦是我们主要的农作物。 2.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小麦有麦芒、麦穗、叶、根、麦秆等结构。 2.教学难点 在老师的指导下,科学系统地观察小麦。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观察记录表、小麦各生长阶段图片、放大镜、直尺等。 学生:放大镜,直尺,铅笔,彩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与 猜想 【PPT:1-8】 导入: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早餐吃的什么主食? 2.引导: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又美味的食物。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呢? 3.揭示主题:没错,就是面粉,而面粉的主要原料,正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角———小麦。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认识小麦。 4.提出问题:小麦长什么样呢?首先请你辨一辨:哪一张是小麦? 引导:有些同学能一眼就识别出来,有些同学识别错了。没关系今天就仔细来观察小麦,了解小麦的特征。 讲解小麦一生:从饱满的种子,到嫩绿的麦苗,再到拔节孕穗,直至金黄成熟的麦穗,小麦的每一个生长阶段,都是大自然谱写的生命赞歌,见证着时光沉淀下的丰收希望。 7.出示小麦,提问:用语言简单地描述你看到的小麦是什么样子的? 8.引导:这株小麦处于生长中期,我们通过简单地观察,可以发现小麦茎秆直立且有一定高度,长着几片细长的绿色叶片。顶部的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