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认识动物》教案 【核心概念】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与要求】 5.2地球上存在动 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②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 【教材简析】 本课是冀人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课《认识动物》。本节课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从身边常见动物入手,让学生在观察、绘画、交流中了解动物的特征与运动方式,激发学生对动物的探究兴趣,为后续学习生物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动物充满好奇,在生活中已接触过不少动物,但对动物特征和运动方式的认识较为零散、模糊。他们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具有一定观察能力,但观察的有序性和全面性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学会科学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知道身边常见动物的名称,能描述其部分明显特征。 (2)了解不同动物有不同运动方式,如乌龟爬行、兔子跳跃等。 2.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比较不同动物,能初步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培养比较与分类思维。 (2)在猜谜游戏中,依据动物特征进行推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 3.探究实践 (1)学会用简单的绘画方式记录观察到的动物,提高观察与记录能力。 (2)经历观察动物特征、模仿动物运动的探究过程,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提升探究能力。 4.责任态度 (1)保持对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在观察中懂得爱护动物,不伤害它们。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动物,掌握其基本特征和运动方式。学会用科学方法观察动物,培养观察与表达能力 。 2.教学难点 归纳动物的共同特征,理解动物特征与运动方式对其生存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生活中小动物并简单记录、绘画工具(彩笔、画纸)。 教师:教学课件、谜语、动物卡片、小乌龟等活体动物或逼真的动物模型、动物头饰(乌龟、兔子、狗、金鱼等)、观察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问题 【PPT:1-4】 导入环节:读诗歌 教师展示《对韵歌》,带领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提问:“同学们,诗歌里描述了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诗歌内容,待学生回答后。 引出主题:“同学们真聪明,像蝶、蜂这些都是小动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动物。”(板书课题:认识动物) 教师展示小猫和小狗的图片,并提问:你们认识它们吗? 引导学生积极回应,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狗和猫都是动物,它们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伙伴,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 3.找一找 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是动物,说出它的名称。”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等学生基本找全动物后,进一步提问:“你是如何识别出来的?不同的动物有哪些特征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动物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动物的特征。 学生们有感情读诗歌。 预设:花、草、桃、李、柳、杨等植物,蝶、蜂“鸟”等小动物。 预设:小猫、小狗。 预设:大熊猫、蝴蝶、狗、鳄鱼、燕子、瓢虫、金鱼、蝉、青蛙、狐狸。 预设:“大熊猫是黑白颜色的,体型圆滚滚的”“燕子有尖尖的翅膀,会飞”等 通过读诗歌的方式导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儿歌中蕴含动物元素,能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认识动物的主题,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对信息的提取能力 。 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