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单元逻辑】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七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八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九课)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是什么 怎么做 怎么做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通过学习,认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知道我国法治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依法治国的信心。 2.通过我国法治历程的学习,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通过学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3.知晓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写入我国宪法,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自主学习 1.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2.我国法律发展的历程(中华法系的含义、形成和发展过程、意义)是怎样的? 3.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4.法的类型、特征、职能是什么? 5.我国当代的法是什么? 6.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因是什么? 7.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哪些?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壹 议学思考:1.古代中国的奇葩法律维护的是谁的利益?法律是怎么产生的?本质是什么?2.古代中国的法律发挥着哪些积极的作用? 探究与分享 (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作用: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1)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2)近代以来: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2、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区分:人治、法治、法制 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对社会绝大多数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基础上 人治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强调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法治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静态意义的词,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 法制 基础、前提 立足点、归宿 拓展延伸 3、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1)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75 2、特征(地位):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为人类法治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曲折历程: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最终归于失败。 相关链接 P75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中华法系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 贰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议学思考:1.法反映的是谁的利益? 2.法反映的内容是由什么决定的?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