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求 8.1法治国家 8.2法治政府 8.3法治社会 目标 主体 基础 一体推进,共同建设 课堂导入 2024级 新授课 8.3 法治社会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八课 治国中国建设 必修3 《政治与法治》 法治 社会 学习目标 法 治 社会 1.什么是法治社会? 2.怎样建设法治社会? 3.为什么要建设法治社会?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做 内涵 特征 (表现) (意义) 预习93--96,明确下列问题: (含义) (措施) 思考: 1.狗主人的行为是否得当?有何依据? 2.结合情景材料,谈谈什么样的社会是法治社会? 议学情境 1.狗主人的行为是否得当?有何依据? 法律依据1:2021年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养犬要办证,定期打疫苗,遛狗要拴犬绳,狗便要清理,不养禁养犬; 携带犬只出户的,应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 法律依据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饲养动物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妨碍他人生活。 法律依据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65条 【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结合情境材料,谈谈什么样的社会是法治社会? 议学提示 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①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法治意识 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法治实施 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法治效果 信法 守法 用法 前提 保证 目标 1.法治社会的内涵 (2)法治社会的特征(具体表现) (1)含义: 议学总结 区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和解 诉讼 仲裁 调解 双方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由非司法机构的第三仲裁机构(具有公认地位的)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通俗理解就是让大家来评评理。 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就已经发生的争议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自行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 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调解。 诉讼俗称“打官司”,在纠纷主体参与下,由法院解决纠纷的活动,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名词解释 为倡导居民依法文明养犬、妥善解决纠纷,某市开展“依法文明养犬、共创和谐家园”专项宣传活动,法院发布养犬侵权类案件的典型案例,为居民普及法律常识;开通法律服务热线,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开展法律援助,使群众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引导、支持各方当事人在发生纠纷后,冷静处理,避免损失扩大,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借助调解、诉讼等多元平台化解纠纷;公安、畜牧、卫生、城管等部门加强对违法养犬采取制裁措施;支持各社区订立《文明养犬公约》,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思考:阅读教材95-96页并结合材料,分析该市是如何引导市民文明养犬、妥善解决纠纷,从而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携手共建文明社区 议学情境 为倡导居民依法文明养犬、妥善解决纠纷,某市开展“依法文明养犬、共创和谐家园”专项宣传活动,法院发布养犬侵权类案件的典型案例,为居民普及法律常识;开通法律服务热线,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开展法律援助,使群众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引导、支持各方当事人在发生纠纷后,冷静处理,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