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青团员之歌》《拉起手》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共青团员之歌》《拉起手》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一单元 版本 人教版 册别 上册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共青团员之歌》是一首前苏联歌曲,具有典型的俄罗斯风格,节奏简洁,旋律坚定有力,音乐形象鲜明,前半部分坚定有力,后半部分深情亲切,展现了苏联青年奔赴战场的决心与对故乡的眷恋。《拉起手》是一首充满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歌词简洁,表达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切分节奏和跨小节连线的运用是其特色。 2.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节奏把握有初步理解,但在歌曲情绪处理和复杂节奏(如切分音)的掌握上仍需加强。同时,学生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活动,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适合通过实践性作业提升音乐素养。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讲授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资料、自制音源道具。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制作 PPT 课件,包含歌曲背景、乐谱、节奏型图示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过程与结果:通过聆听、分析、练唱,准确有感情地演唱《共青团员之歌》和《拉起手》,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及情绪处理;能运用自制音源为《拉起手》模拟足球比赛现场配乐,完成小组合作表演。 素养导向: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分析歌曲的调式色彩和情绪特点;培养创意实践能力,利用生活物品创作音效,体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文化理解,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歌曲的内涵与精神。 演唱表现:能否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情绪,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合作实践:小组自制音源的创意性、配合度及表演效果,通过小组展示、互评打分和教师点评进行评价。 文化理解:对歌曲背景和主题思想的理解,结合课堂回答和课后作业(如手抄报、诗歌创作)进行评价。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演唱两首歌曲,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 理解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和主题思想。 学习难点: 《共青团员之歌》中情绪的细腻处理(如从坚定到深情的转换)。 《拉起手》中切分节奏加跨小节连线的准确演唱及自制音源与音乐的配合。 情绪处理:通过分段分析歌词内容,结合历史背景讲解,引导学生想象歌曲场景,采用对比练习法,感受不同段落的情绪差异。 节奏难点:单独讲解切分音的概念和常见形态,通过拍手、跺脚等肢体动作练习节奏型,分声部练唱旋律,逐步合练。 合作实践: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和课堂分组讨论,明确分工,多次练习音源与音乐的配合,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指导改进表演效果。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教学导入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中国共青团团徽图片,提问 “你认识这个标志吗?它代表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共青团的相关知识,引出课题《共青团员之歌》和《拉起手》。 通过熟悉的团徽形象激发学生兴趣,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明确本节课的主题,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二、歌曲讲解 歌曲背景介绍: 教师讲解歌曲创作于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的 1947 年,是话剧《路途的起点》插曲,播放战争相关图片和视频,说明歌曲展现了苏联青年保卫祖国的决心和对故乡的深情。 2.歌曲欣赏与分析: 播放歌曲视频,提问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你能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前半部分的坚定有力和后半部分的深情亲切。教师范唱,讲解进行曲风格的特点(曲调规整、节奏鲜明),带领学生分析乐谱中的附点节奏和弱起小节,通过拍手打节奏帮助学生掌握。 3.旋律与歌词练唱: 教师伴奏,学生哼唱旋律,注意节奏和音准;加入歌词演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