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化自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文化自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 语言运用:流畅而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 2 思维能力:了解诗歌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内容;结合内容调动想象,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表现的思想感情。 3 核心素养 4 竹 里 馆 课外古诗词诵读 王维 课文导入 置身幽深静谧的竹林中,听一曲禅音,不由地让人心神涤荡烦恼皆无。今天请同学们随我一同穿越到盛唐去结识一位兼通音乐、工书画、懂禅礼佛的伟大诗人王维。 感受音韵美 竹里馆 王维 独 坐 / 幽 篁 里,弹 琴 / 复 长 啸。 深 林 / 人 不 知,明 月 / 来 相 照。 huáng xiào 【译文】 独自一人坐在幽深寂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清脆地发出长啸的声音。在这片幽深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来(与我)相伴。 感受意境美 壹 请简要分析“ 竹 ”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贰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营造了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了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出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1.《竹里馆》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 , 。 2.《竹里馆》中表现诗人高雅的日常情趣的句子是: , 。 3.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却不觉得孤独的原因是: , 。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随堂练习 4.有人认为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同意。①诗人在写月夜幽静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烘托出静寂,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象“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春 夜 洛 城 笛 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李 白 课文导入 乡愁,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每个落日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去感受那浓郁的乡愁。 解题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诗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地点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 时间 :“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事情 :“闻笛” 一个春天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初读课文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 / 玉笛 / 暗 / 飞声,散入 / 春风 / 满 / 洛城。 此夜 / 曲中 / 闻 / 折柳,何人 / 不起 / 故园 / 情。 sàn zhé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有谁能不生发思乡之情呢? 【译文】 深入研究 壹 诗歌“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暗”字妙在何处? “暗”字为一句关键。“谁”、“暗”相照应,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追寻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笛声暗送。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 与“谁家”照应 “暗”字点题,展现出夜晚的特点。 与“谁家”照应。 表达了笛声传来是悄然而无痕迹的。 深入研究 贰 赏析 “散入春风满洛城 ”中“散、满”字的妙处 。 散 “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满 “满”字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