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58536

3《鸿门宴》 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335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鸿门宴,教案,格式,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鸿门宴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文意,发展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了解《史记》“以记事为本”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 教学重点: 在语境中理解、积累文言知识。 通过词语概括的方式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 重点文言词句的翻译及情节的概括。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介绍 三、品读课文 品读文本 品读文本 品读文本 四、总结 五、作业 鲁迅先生对《史记》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解《鸿门宴》的主要叙述内容。 介绍司马迁和《史记》。 (一)划分情节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第二部分(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三部分(5、6、7段),讲述宴会后余事。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段) 教师范读,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提问: 这部分内容是什么? 如何用五个四字词语概括情节? 1、梳理文言知识; 2、将这部分内容概括为五个小故事:一、无伤告密;二、范增劝击;三、项伯夜访;四、张良献策;五、笼络项伯。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3、4段) 教师范读,介绍宴会上的内容。 提问: 这部分内容是什么? 如何用五个四字词语概括情节? 1、梳理文言知识; 2、将这部分内容概括为五个小故事:一、刘邦谢罪;二、项王设宴;三、范增举玦;四、项庄舞剑;五、樊哙闯帐。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3、4段) 教师范读,了解宴会后余事。 提问: 这部分内容是什么? 如何用四个四字词语概括情节? 1、梳理文言知识; 2、将这部分内容概括为五个小故事:一、刘邦回营;二、张良留谢;三、项王受璧;四、无伤被诛。 《史记》既是史学作品又是文学作品,叙事曲折生动。 归纳整理课上文言重点词句,完成作业单上相关任务。 引入新课,整体感知。 了解作家作品。 提供朗读示范。 整体把握文意。 明确文言知识。 理清“宴会前”这部分内容的层次。 提供朗读示范。 明确文言知识。 理清“宴会上”这部分内容的层次。 提供朗读示范。 明确文言知识。 理清“宴会后”这部分内容的层次。 总结写作特点。 巩固学习成果。 鸿门宴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精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欣赏《史记》写人的艺术,传承古代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在语境中理解、积累文言知识。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思辨探究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 二、活动 三、品读课文 品读文本 品读文本 分析史料 四、总结 五、作业 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 “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是什么呢? 1.“人”的原因。 个体相较: 项羽:沽名钓誉 轻敌自大 寡谋轻信 不善用人 刚愎自用 优柔寡断 刘邦:善于用人 善于应变 能言善辩 虑事周到 分析项、刘二人宴会上的对话,分析二人形象特点,感受《史记》写人的特殊手法:人物互现法。 范增:老谋深算 忠心护主 骄横浮躁 张良:多谋善断 处事不惊 沉稳机智 处事有方 分析文中刘邦对张良的称号和态度,分析二人形象特点,感受《史记》写人的特殊手法:对比衬托法。 樊哙:有勇有谋 粗中有细 项伯:讲义气 行事周密 群体相较: 项羽方面布置不周密,刘邦方面团结一致。 2.其它方面的原因: 借助《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相关材料,分析得出项羽不杀刘邦,一是不能;二是不必。 当然,“项羽到底为何不杀刘邦”,历史有多种解释,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孰是孰非也许永远是个未解之谜,但是探究的过程也正是我们品读历史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完成作业单上的相关内容。 导入新课,引发对比。 引起思考,思辨探究。 在情节中分析形象。 了解《史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