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58565

1《沁园春长沙》 教案(任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234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沁园春长沙,教案,任务,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体会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 2.学习从语言、意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3.通过朗读、分析课文,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文章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4.感受并领悟毛泽东其人其诗的领袖情怀和艺术魅力,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青春的价值,敞开心扉,追寻梦想,拥抱未来。 【学习重难点】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特点。 2.领悟诗人所表达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情感。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导入】 有评论家说:毛泽东用他的思想,他的事业,他的诗词,营构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也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 过去、现在、将来的人们,都想探究这个世界,都有必要认识这个世界。打开这个世界奥秘的窗口,其中之一就是毛泽东的诗词。 写《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毛泽东32岁。这一年的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那是1925年的深秋,面对湘江上的自然秋景,又联想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沁园春·长沙》。 提取关键词:青年、秋天。第一个关键词我们知道这是毛主席在青年时期创作的作品,属于他的早期诗词;第二个关键词是在1925年的秋天,而我们的同学们也刚刚迈入青春的门槛儿,十五六岁是花一样的年龄,开学的九月正是金秋的到来。那就让我们穿越百年,做一次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 【学习任务一】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试着放声朗读课文。 注意任务有两个,先是默读课文,然后对照注释感知,请同学们试着设计自己的朗读方案。 【学习任务二】 听名家朗读 走进文本 朗读的是否到位来自于对诗词的理解。 请同学们聆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老师朗诵的《沁园春·长沙》,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注朗诵重音,记录朗读中的情感变化,和自己的朗读方案作对比。 【学习任务三】 析开篇 入诗境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请同学们试着将词的开篇恢复成现代汉语的语序。比较诗歌的表述与现代汉语语序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好? 首先补充一个信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主语是抒情主人公“我”,“我”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呢?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会看到这里的语序出现了诗词当中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的倒装。由此我们可以反推出现代汉语的语序:在一个寒冷的清秋佳日,“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奔腾不息的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诗人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就是把抒情主人公“我”这个形象放在诗歌的开篇“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两种手法的不同效果,大家可以加以比较。这里的“我”放在开头,也可以是一个歌词的表达形式,并不是说诗词就必须把“我”藏在后面。 教师明确: 倒装的意味是什么呢?大家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都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诗人在倒装的时候必有他要强调的内容,而强调的内容在倒装的过程当中前置。 于是我们看到“独立”两个字在倒装之下凸显了出来,这是诗人的形象,这是一个站在湘江之畔,望湘江北去,江流滚滚的诗人形象;“寒秋”是作诗的时间,也是诗人面对的场景,秋风过处,总有落叶飘零,秋气袭来,常多萧瑟之响。 面对这样的秋景,我们的诗人又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伤春而悲秋,是中国古诗当中常见的旋律,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面对秋景,总能调动起人内心的惆怅。但是刘禹锡的词又告诉我们“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我看来,秋日的景象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