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58569

10.1《劝学》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281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0.1,劝学,教案,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劝学》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掌握《劝学》的论证逻辑和论证方法,理解论述的针对性。 3、了解荀子的性恶论,体会《劝学》的积极意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过程: 导入 《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璞玉经过雕琢才能成器,人要想成器也是一样,需要经过学习的打磨。那么,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学习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劝学》,探寻领悟荀子的学习之道。 解题及知识检测 首先让我们关注本课的课题《劝学》,劝,勉励的意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课前已经请同学们完成了劝学的挖空练习,预习了相关的文言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读《劝学》,对照《劝学》原文进行全文的口头翻译,并对照译文进行字词自查,注意标红的重点字词,并归结蓝色的“而”的用法。 文本解读 整体感知 梳理之后,我们发现这篇课文的条理非常清晰。 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是中心论点。第二段至第四段分别概述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态度。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第四段还有鲜明的正反对比论证。 文本梳理 第二段讲学习的意义。我们找到了三组比喻论证。第一组比喻论证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这说明蓝和水这样的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改变,有所提高。第二组比喻论证是“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木材直的符合拉直的墨线,用輮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这是说明客观事物经过后天的影响,可以改变本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强调后天的影响,对事物的改变可以是根本性的、永久性的。从可以有所改变,有所提高,到永久的改变事物的本性。两层比喻论证之间存在着深入推进的关系。这样就有了第三组比喻论证,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绳”,准绳,比喻用规矩规范行为。“砺”,磨刀石,刀剑在磨刀石上打磨的过程,正像是我们经过学习打磨的过程。这说明,任何人通过规范和磨练都能进步,直至超越自我。由此看来,君子要想至明而行无过矣,就得像这样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学习,经常打磨,不断进步。这一句不仅总结了本段的中心,也呼应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已。 第三段讲学习的作用,在开头就讲明了自己的观点,“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讲的是思与学的关系:空想不如学习。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后面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证。“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我曾踮脚远望,不如登高所见广博;我曾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我曾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这个我并没有体质的改变,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原因就是善于利用外界条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并不是本性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而是由于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这里,这个物质就有了更深的含义,从舟楫鱼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具体内容,论述逐渐深化,并且再一次呼应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四段讲学习的方法、态度,采用了正反设喻论证的方式。第一组比喻论证正面设喻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堆积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