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活动一:读中感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节奏地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结尾的问号,在历年教材的版本中一改再改,先由问号改为了叹号,现在又改回了问号。你认为哪种标点符号更符合作者的情感?试着读一读,说一说。 其实不论是问号还是叹号,都是要表达作者较为强烈的情感。问号更像是对自己内心的诘问,叹号更凸显了对权贵强烈的蔑视之情。 学习活动二:赏中品 按照下面的表格进行填写,顺着作者游历的脚步,看看能绘出几幅图景,试着给每一幅图景起一个小标题,并选择一幅图重点赏析。 小标题 诗文 赏析(意象、意境、炼字、手法) 情感 小标题 诗文 赏析(意象、意境、炼字、手法) 情感 飞度镜湖 我欲因之梦吴越……漾清猿啼 意象:月、湖、影、猿啼…… 练字:飞、送 手法:拟人 李白式的浪漫主义的思维方式 轻松愉悦 无所束缚 向往自由 学习活动三:论中悟 对于本诗的“梦境”,评论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美梦,有人认为是噩梦,也有人认为是美梦与噩梦的矛盾共同体。你怎么看? 美梦说: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境是美好的,作者醒来以后才会惋惜失落; 2. 文章第一段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超凡脱俗与雄伟高大,让作者心向往之。所以作者梦里的天姥山也是美好神秘的。 噩梦说: 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魂魄都惊动了,应该是因“梦中之境”而惊醒; 2. 结合写作背景,梦境是对现实的隐喻。对仙境的描述正是宫廷生活的映照。与后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发愤之言”相呼应。 “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他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 三 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 ———葛晓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梦醒后的自我诘问,是这首诗的诗眼。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过这句话来体悟李白的精神世界。 那么,梦境的自由奇幻是否可以看作李白生来就不愿做官的、不愿被世俗牵绊的精神写照? 李白自己的话: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学者的评价: “李白究竟是一个山林隐士,他是个出世之士,即贺知章所谓天上谪仙人。……他的高傲,他的狂放,他的飘逸的想象,他的游山玩水,他的隐居修道,他的迷信福禄,处处都表现出他的出世的态度……所以我们读他的诗,总觉得他好像在天空中遨游自得,与我们不发生交涉,他尽管说,他有济世、拯物的心肠。我们总觉得酒肆高歌,五月寻仙是他的本分生涯,济世、拯物,未免污染了他的芙蓉绿玉杖。 ———胡适 补充材料 1. 李白的人生经历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5 岁-25 岁 饱读诗书,24 岁开始出游; (2)壮游与求仕期:26 岁-42 岁 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