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59881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6次 大小:424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
  • cover
重庆南开中学高2027届高一(上)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类试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类试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南宋辛弃疾说:“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该句化用的是孟子著名的说法:“尽信书则无书。”我们可以将他们的说法引申至写作以及与写作直接相关的阅读上来。无论孟子还是辛弃疾,都是在越过一道很高的生命、经验、文化、政治门槛之后,忽然就呼应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发出的豪言:“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而对王充更直接的呼应来自唐代的孟郊。韩愈《孟生诗》说孟郊:“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可见古人并非高不可攀;我们从当下出发,只要能够进入前人的生死场,就会发现古人的政治生活、历史生活、道德麻烦、文化难题、创造的可能性,与今人的状况其实差不了多少;古人也是生活在他们的当代社会、历史逻辑之中;而从古人那里再返回当下,我们在讨论当下问题时便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古人在各方面都立下了标准和规矩,这就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所必须承受的文化之重。 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实际上是历史上各种定义、习惯、标准、规矩和价值观的总和。但当我们要活出自己的时代之命来时,“传统”的大脸有时就会拉长。为了不让这张脸拉得太长,并且能从这张脸上认出我们自己,理解古人和理解我们自己就得同时进行。“古今问题”一向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大问题,到近代,它与“东西问题”共同构筑起我们的上下四方。 采用何种态度面对古文学,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你究竟是把古人供起来读,还是努力把自己当古人的同代人来读?这两种态度会导致不同的阅读方法,指向不同的发现。而把古人供起来读,一般来说———仅从文化意义而不是安身立命、道德与政治意义上讲———则是以永恒的态度来面对古人的作品,希冀自己获得熏陶与滋养。其目的,要么是为了在没有文言文、经史子集、进士文化作为背景的条件下,照样能够与古人游,照样能够依葫芦画瓢地写两首古体诗以抒或雅或俗之情,要么是为了向别人显摆修养,表现为出口成章,挥洒古诗秀句如家常便饭,在讲话写文章时能够以“古人云”画龙点睛,以确立锦心绣口的形象———这通常叫作“有文采”,事关威信与风度或者文雅的生活品质。往好了说,这些人通过背诵和使用古诗词得以获得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文化身份感,并以所获身份面对民主化、自由、发展、娱乐与生态问题,这当然也是不错的。 我个人寄望自古人处获得的最主要的东西,其实是创造的秘密,即古人为什么这么做?唐人怎么写诗?是否如我们这样写诗?唐人写诗跟他们的生活方式之间是什么关系?值得讨论的问题太多了。不是仅感慨一下唐诗伟大,在必要时拿唐诗来打人就算完了。自以为是地看出、分析出唐诗的立意之高、用语之妙,并不能满足我们对唐诗产生的种种好奇。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选自西川《唐诗的读法》) 材料二: 被忽视的“时刻” ———汉学家宇文所安【美】访谈录 问:你最初对中国产生兴趣时,想象中的中国是怎样的? 答:在开始的时候,我对“中国”并不特别感兴趣,对中国的兴趣来自我对中国诗的喜爱,是后起的。在西方,很多汉学家都是先对“中国”感兴趣,之后才选定中国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研究;我则正好相反。①而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