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1793年, 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 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 所 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 一登上中国的土地, 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 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 乾隆时代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大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据《18 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 英 国 农户一年消费后, 可剩余 11 镑,约合 33~44 两白银。 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 32 两,而年支出为 35 两, 也就是说,辛苦一年, 还要负债 3 两, 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 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到达浙江沿海后, 因为不熟悉中国航线, 英国人请求当地总兵帮他们找一个领航员。 总兵痛快地答应了。使团成员巴罗说:“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 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 接受询问……他们徒劳地哀告道,离家远行会坏了他们的生意,给妻子儿女和家庭带来痛苦,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 ” 而同时代的欧洲, 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 都不能任意将另一个人置于脚下。 乾隆十三年(1748 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 法 的 精 神 》。 乾 隆 四 十 一 年(1776 年),美国宣布独立。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法国爆发资 产阶级大革命,提出了“主权在民原则”。乾隆皇帝退位后的第二年(1797 年),华盛顿宣布拒绝担任第三任总统,完善了美国的民主政体。 18 世纪,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 “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 把他们关 到法律的笼子里”。 乾隆皇帝却在做着相反的事情。 他视民间社会的活力和自发精神为大清江山永固的最大敌人, 积六十余年努力, 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 统 治,把民众关进了更严密的专制统治的笼子里。 乾隆盛世的功绩是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 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 盛世之治 二、盛世忧患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白年时问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 鼎盛与危机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盛 世 中国古代历史有哪些盛世? 清朝1616-1911,共12位帝王 1616年-1626年 清太祖 (努尔哈赤)天命 10年 1626年-1643年 清太宗 (皇太极) 天聪 17年 1626年-1643年 清世祖 (福临) 顺治 18年 1661年-1722年 清圣祖 (玄烨) 康熙 61年 1723年-1735年 清世宗 (胤禛) 雍正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