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1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分值:40分) 温馨提示:此系列题卡,非选择题每空2分,分值不同题空另行标注 选择题1~2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小车在槽码的牵引下运动时只需打出一条纸带,然后进行数据处理 为使测量更为严谨,应把打下的第一个点作为计时起点 为了便于测量,应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找一个适当的点作为计时起点 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必须是0.1 s 2.(多选)在实验中,利用纸带上的数据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某次实验中某同学描出的点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上一共描出了10个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这10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小车运动的v-t图像不可能为一条直线,而应为一条平滑的曲线 这10个点虽然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它们紧挨在一条直线附近,只有B和F两点离这条直线较远 只有4个点能画在一条直线上(A、D、G、I),有6个点不在该直线上,这条直线肯定不能表示小车运动的规律 与直线偏差较小的点(C、E、H、J)可能是实验误差造成的,而与直线偏离较大的点(B、F)则可能是实验中出现错误造成的 3.(8分)在“研究小车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 (1)下列仪器需要用到的有 。 (2)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步骤,其中有错误的步骤是 。 A.将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并接在220 V交流电源上 B.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重的钩码 D.将小车移到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后,放开小车,然后接通电源 (3)在实验中得到一条如图所示的纸带,已知电源频率为50 Hz,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测量出x5=4.44 cm、x6=4.78 cm,则打下F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 m/s(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4)若实验时电源频率大于50 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则打下F点时小车的实际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测量速度。 4.(8分)(2024·四川成都高一期中)(1)如图所示为同一打点计时器在四条水平运动的纸带上打出的点,其中a、b间平均速度最小的是 。 (2)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了如图所示的一条(每两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图中上部的数字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 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s;与纸带上D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 m/s(速度的数值保留3位有效数字)。 (3)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电压略偏小,但仍然稳定,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5.(8分)一小球在桌面上从静止开始做加速直线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小球每次曝光的位置,并将小球的位置进行编号。如图甲所示,1位置恰为小球刚开始运动的瞬间,作为零时刻。摄影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相同,小球从1位置到6位置的运动过程中经过各位置的速度分别为v1=0,v2=0.06 m/s,v3= m/s,v4=0.18 m/s,v5= m/s。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小球的速度—时间图像(保留描点痕迹)(2分);根据图像可求出加速度a= m/s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6.(8分)某探究小组用自制“滴水计时器”研究小车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线运动。如图(a)所示,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b)记录了桌面上连续6个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滴下46个小水滴。 (1)由图(b)可知,小车在桌面上的运动方向是 。 (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b)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滴水计时器滴下如图(b)中点A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