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3008

8.3法治社会 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5-04-19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26次 大小:381005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法治,社会,课件,34张,ppt
    (课件网)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必修三 法治社会 第三框 新学期伊始,校园里充满着生机与希望。佳木斯市向阳区人民检察院“向阳树”未检工作室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走进市第一中学为同学们送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以《第二十条》为背景的“开学第一课”。此次课程聚焦“拒绝校园欺凌 共建法治社会”,旨在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筑牢法治与安全的基石。 那么,什么是法治社会?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社会?怎样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呢? 导入新课 思考:从法律角度,我们应该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呢 法治社会 议题 | 01 议题一 持续唤醒“第二十条”,理解什么是法治社会 02 议题二 拒绝校园欺凌 共建法治社会 共筑校园防欺凌安全墙,如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总议题 议题一:持续唤醒“第二十条”,理解什么是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的内涵 PART ONE 议学情境一 面对校园霸凌,小伙见义勇为,可结果却让人心寒 电影《第二十条》由三个故事串联而成。它的第三个故事是韩明之子韩雨宸因阻挡校霸出手反倒被告要被拘留,父母为了他的学业与前途,低三下四到处找人寻求和解,希望韩雨宸能够向校霸道歉。韩雨宸一开始坚持自己为正义出手没错,到后来是非观和正义感被混淆,面对小混混的殴打已经不敢还手了,因为他不确定会不会再给家庭惹来麻烦。 议学情境一 对于应不应该道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法亦有情,不道歉;法不容情,道歉。因为见义勇为打伤同学,你会道歉吗?当“见义勇为”被社会所质疑和讨论时,这还是我们所说的法治社会吗?何谓法治社会? 议学问题 议学提示 公民的法律意识太弱,国家法律没有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没有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因此建设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法治社会势在必行。 议学小结 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1、什么是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 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 社会治理依法开展 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2、法治社会的表现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法治意识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法律实施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实施效果 只有全社会普遍具有了法治意识 法律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才能达到公平正义的实施效果 1 2 3 信法 守法 用法 议学小结 2、法治社会的表现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议学小结 2、法治社会的表现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议学小结 拓展提升 调解 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调解。 诉讼 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中,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仲裁 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