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5312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5-04-2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175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学设计,历史,八年级,统编,学年,--2024-2025
  • cover
第四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一、课程标准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学生需要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及其成就,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认识到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即“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其成就;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包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这两个部分都是新中国初期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现状,中国政府决定实施“一五计划”,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逐步建立起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同时,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推进,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也在不断加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次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经过一年多的初中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能够初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然而,对于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和经济建设,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认知能力: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他们喜欢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对于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理论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新中国初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往往充满好奇和兴趣,但在线上授课的情况下,课堂管理存在难度,难以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时空观念: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时间节点和历史背景,形成清晰的历史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和解读相关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了解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历史真相。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解释和评价,认识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认识到新中国初期政治和经济建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成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阐述,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新中国初期工业建设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工业? 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