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5942

第三单元第2课 盛情邀约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4-19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212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三,单元,2课,盛情,邀约,教案
  • cover
课程名称 盛情邀约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卷网-2024年版 内容来源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美与共———校园艺术节设计》第2课 主题 传统礼仪与创意设计的融合 课时 1课时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 审美感知:通过观察与分析传统竹简、现代请柬的视觉形式,引导学生感知不同材质、色彩、构图传递的美感差异,理解设计作品中点线面、虚实关系等美术语言的组织规律,培养对形式美的敏锐判断力。 艺术表现:以请柬为载体,指导学生运用折叠、镂空、拼贴等技法,结合文字排版与图案设计,完成从构思到制作的完整创作过程,掌握“形式服务于功能”的设计原则,提升通过视觉语言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能力。 文化理解:通过解读“请柬”从竹简到纸质、电子形式的演变,理解其“以礼相待”的核心价值,探究古代“五礼”文化对现代社会交往的影响。对比传统纹样(如云纹、回纹)与现代几何图案的应用场景,思考如何将校徽、艺术节标志等校园文化符号转化为设计元素,体现“美美与共”的共生理念。 2. 教材分析 本课以“请柬设计”为载体,串联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设计思维。教材通过对比古代“请简”与现代请柬的演变,帮助学生理解请柬的礼仪功能与艺术价值。重点学习请柬的结构要素(封面、内页、封底)、设计原则(功能性、美观性、创意性)及制作方法(折叠、镂空、拼贴),并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为校园艺术节设计个性化请柬,体现“美美与共”的单元主题。 3.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平面设计能力,但对传统礼仪文化缺乏系统认知。部分学生对设计活动的兴趣较高,但动手能力差异较大。教学中需通过直观案例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如电子请柬、校园活动邀请函)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 二、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 1.文化理解:通过对比古今请柬,理解其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2.创意实践:掌握请柬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折叠方法,完成一款平行折立体请柬。 3.审美感知:运用色彩搭配、图案设计等美术语言提升作品的视觉表现力。 4.责任意识: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对受邀者的尊重与活动的仪式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请柬的结构要素与折叠技法。 难点: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语言有机融合。 四、教学资源及环境准备 教具:传统竹简、现代请柬实物、平行折示范视频、彩纸、剪刀、水彩笔。 学具:A4彩纸、尺子、双面胶、装饰贴纸(避免使用复杂工具)。 环境:多媒体教室、分组操作台、作品展示墙。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对应目标 评价任务 板书(教师示范) 情境导入 观看短视频《从竹简到电子请柬》,思考问题:“古人如何传递邀请?现代请柬有哪些新形式? 展示战国时期“请简”文物图片与校园艺术节电子邀请函,提问:“请柬的核心功能是什么? 目标1、4。 学生能说出请柬的“礼仪性”与“信息传递”双重功能。 绘制竹简与电子请柬对比图,标注“礼仪” “信息” “创意”关键词。 新知学习 环节一:感知精品———请柬的结构与美感 观察教师提供的请柬实物(传统中式、现代简约、校园主题),分组讨论其结构特点与设计风格。 解析请柬三要素(封面、内页、封底),重点讲解标题、正文、纹样的设计技巧。 目标1、2 学生能准确区分不同风格请柬的设计语言(如传统纹样vs.几何图形)。 绘制请柬结构分解图,标注“标题醒目” “图文呼应” “色彩协调”。 环节二:体察人品———设计中的尊重与诚意 角色扮演“设计师与客户”,模拟为不同对象(长辈、同学、嘉宾)设计请柬,思考如何体现诚意。 结合案例强调设计需考虑受邀者身份(如给校长的请柬应庄重,给同学的需活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