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6755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80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2024-2025,学年
  • cover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导向) 唯物史观:理解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胜利原因。 时空观念:梳理1949年前后重大事件时间轴(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开国大典),标注关键节点的时空坐标。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共同纲领》、开国大典影像、统计数据等史料,论证新中国成立的筹备过程及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阐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辩证评价新中国成立对中国社会和国际格局的影响。 家国情怀:感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内容; 2. 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难点: 1. 理解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 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挑战(如国家统一、经济恢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情境创设 影视片段:播放开国大典彩色修复影像片段(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提问:“为什么说这一刻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讲授 (1)历史背景:从解放战争到建国筹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时间轴梳理: 时间 事件 意义 1948.9-1949.1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 1949.3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筹备建国 (2)筹备建国:政治协商会议与《共同纲领》(史料实证) 材料分析: 材料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2:宋庆龄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今天是一个历史的时刻,我们终于有了一个真正代表人民的政府。” 任务:归纳《共同纲领》的性质(临时宪法)和新中国政权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参考答案: 性质:临时宪法(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政权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数据实证: 展示政协会议代表构成表(662人中,共产党员44%,民主党派30%,无党派26%),说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广泛性。 参考答案: 代表涵盖各阶级、党派、民族(共产党员44%,民主党派30%,无党派26%),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基础。 (3)宣告成立:开国大典与历史意义(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影像与文本结合: 播放开国大典阅兵片段(骑兵方阵、缴获的美制坦克),提问:“为什么说阅兵式是‘展示胜利’与‘警示威胁’的结合?” 参考答案: 展示胜利:骑兵方阵象征革命传统,缴获的美制坦克体现战争胜利成果。 警示威胁:国民党残余势力盘踞台湾,美国第七舰队介入台海,需强化国防意识。 分析毛泽东讲话原文:“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参考答案: 结束了百年屈辱史(如鸦片战争至南京条约体系)。 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获得彻底解放(如废除不平等条约、土地改革)。 国际视角: 对比1949年10月2日苏联承认新中国与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说明国际格局的变动。 3. 课堂活动———深度探究 (1)角色扮演:“政协代表建言会” 分组任务: 组1:农民代表(要求土地改革)。 组2:民族代表(提出民族平等政策)。 组3:民主党派代表(建议多党合作制度)。 要求:结合《共同纲领》条款,模拟提出建国主张。 各组代表应提出哪些建国主张? 农民代表: “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对应《共同纲领》第三条) 民族代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