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7587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西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4次 大小:5495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宁夏回族自治区,期末,答案,PDF,试题,语文
  • cover
西吉中学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中性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 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中性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 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谓“意象”?人们对此言人人殊,本文试图运用“意象”这个概念对唐诗作一些具体的分析,为免 缠夹,本文择取前人定义中最为平实的一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 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象”,必须兼有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两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刘勰云:“句有可削, 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而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 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推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当然前者所承载的意蕴 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 我们看一组关于绝句的例子: 县依陶令想嫌迂,营畔将军即大粗。此日与君除万恨,数篇风调更应无。(薛能《柳枝四首》之三) 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白居易《杨柳枝八首》之二) 两首诗都是咏杨柳,也都用了五柳先生陶渊明和周亚夫细柳营的典故,然而白诗风姿绰约,含情宛转, 薛诗却丑陋笨拙,毫无动人之处。若从意象的角度来看,其关键在于二者的意象密度不同。即使把意蕴含 混的“县”及“营畔”也算作意象,薛诗中也只有五个意象,而白诗却有九个意象。这样,白诗中的杨柳 显得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而薛诗中的杨柳却只是干巴巴的概念。 与绝句相比,律诗的篇幅扩大了一倍,似乎不必像绝句那样关注意象的密度。其实不然。由于律诗中 对仗艺术的重要性非常突出,而对句最适宜密集意象的安排,所以唐代律诗的意象密度并不比绝句低。 但是,[甲]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让我们以五律为例来做些分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 第 1页/共 9页 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贬议,清人沈德潜就说:“中二 联不宜纯乎写景……景象虽工,讵为模楷?”虽然仅是针对“写景”而言,但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单一、 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单一、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 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王维此诗在这方面尚不严重,因为诗中多用动态意象,从而有助于意脉 的流动。 如果说一首诗作中意象过密在王维诗中只是白璧微瑕,那么在李商隐、李贺等人笔下就是较严重的缺 点了,如李商隐的《燕台四首》、李贺的《天上谣》等诗。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缺点的主要因素就是意象密度 太大,以至于字句繁密而意脉欠畅,雕缋满眼而真趣不足。 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 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乙]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 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既然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