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初闻曲中人 《窦娥冤(节选)》 再闻曲中 魂 学习目标 1.了解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掌握元杂剧的知识。 2.借助注释理解文本,梳理本剧剧情,掌握本剧的结 构。 3.通过探究剧中矛盾冲突,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 分析本剧的艺术特色。 课程安排 一、初闻曲中人,再闻曲中魂。(什么是元曲-元杂剧) 二、初闻曲中人,再闻曲中魂。(人物关系、剧情如何) 三、初闻曲中人,再闻曲中魂。(悲剧的价值与艺术) pa rt1 元曲 散曲 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 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 令和套数两种。 杂剧 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 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有 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形 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结构 通常是一本四折(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之外可以加楔子。 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 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 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元杂剧的历史 元杂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并在元代达到其巅峰。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它 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 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同时,元杂剧也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 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种戏剧形式在内 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传统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所以在宋金时期也可以看到与元杂剧相类的戏俑的文物 金代董明墓砖雕戏俑 左一“装孤”: 专门扮演官 员的角色。头戴黑幞(fú) 头,身穿宽袖红衣,左手抬 到胸前,食指和中指指向胸 口,好像在说着啥事儿。 左二“副末”: 全组的搞 笑担当。插科打诨最擅长, 是全组的搞笑担当,头戴黑 帽,身穿圆领窄袖黑袍和黑 靴子,右手攥着小拳头,左 手掖衣服,一副不太好惹的 样子。 中间“末泥”: 妥妥的主 角,情绪稳定。头戴黑色展 脚幞头,身穿宽袖圆领红袍, 内衬黄色中衣,腰间束带, 脚蹬黑靴,双手捧笏(hù) 斜贴于左胸。 左四“装旦”: 女子装扮, 格外优雅。这位女子装扮的 选手率先出场,高高的发髻、 面容秀丽,右手拿着扇子并 翘起了兰花指,双腿拧成麻 花,作势优雅,看出很爱美。 左五“副净”: 和副末 互为“搭子”。一台杂剧 有没有意思,就看他们的! 衣襟敞开,鼻子抹白、脸 蛋抹黑,做出吹口哨的动 作,可以说是相当接地气 了。 那么元杂剧里面会有哪些角色类型呢? 元杂剧的角色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旦、末、净、杂四类。 旦 末 净 杂 杂是杂角,如孤 (官员)、袛从 (侍从)、孛老 (老头)、卜儿 (老妇)、徕儿 (小孩)、细酸 (书生)、邦老 (盗贼流氓)等。 男角色,末包 括正末(男主 俗称“花脸”, 多扮性格刚勇人 物或喜剧角色 (可扮男,可扮 女),也包括丑 角的反派人物。 女角色,包括 正旦(女主角)、 副旦(女配角)、 外旦、小旦等。 角)、副末(又 叫冲末,男配角) 外末(老年男 子)、小末(少 年)。 这幅壁画是目前国内少见的大型元代戏曲演 出壁画。 # # 地点:山西洪洞明应王殿,此处为水神庙。 # # 绘制时间: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 # # 尺寸:画面高4.11米,宽3.11米。连题记 总高5.24米,面积近16平方米。 # # 起因: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是传说中的水 神诞辰日。在这一天百姓会为神献戏祈福消灾, 盼望国泰民安。 元代杂剧兴起,当时的戏班就以五六个角色, 五六个乐师为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