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年 589年 605年 627年 641年 649年 710年 713年 741年 755年 763年 823年 年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繁荣盛世 民族关系 中外交流 金城公主入藏 唐蕃会盟碑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隋朝 唐朝 隋朝 建立 年 开凿 大运河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隋统 一全国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文成公主入藏 长安 581 618 907 长安 天竺 日本 隋文帝 隋炀帝 唐高祖 唐太宗 武则天 贞观遗风 唐玄宗 唐高宗 唐中宗 唐穆宗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回纥 靺鞨 南诏 “和同为一家”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0世纪初———公元1368年)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多民族国家一统 从农牧碰撞到民族交融、多元一体 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的兴盛; 都市生活的繁华;科技与中外交通发达 后周皇帝 柴荣 “我的理想就是一统天下,每天都精力充沛。年轻人睡什么觉,撸起袖子就是干!” 赵匡胤 神武雄略,一代英主,为了一统天下,不眠不休! 晋升成了后周的禁军总司令 你小子一直业绩和kpi很优秀,封你个禁军总司令! 多谢大哥,我一定好好干!为大哥肝脑涂地、两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 柴荣39岁去世,年仅七岁的小儿子托付给赵匡胤 效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效仿曹孟德? 陈桥兵变 众士兵 “新任皇上年幼无知,我们拼死作战,谁能记得我们的功劳啊?倒不如就拥戴点检(赵匡胤)作皇帝,一起征服中原。”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主要事件 公元 960年 赵匡胤(yìn) (宋太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开封 (东京) 建立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局部统一 ·方针: ·意义: 先南后北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局面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对比北宋与唐朝的疆域图,说说北宋有什么特点? 多个政权并立,未统一全国。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小名香孩儿,是个军二代,干事业主打一个听劝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强化中央集权 赵普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 “收其精兵” 军事 01 02 03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统调分离 更戍法 “杯酒释兵权” 我麻风 我痛风 我破伤风 我装疯 将领 士兵 皇帝 驻地1 驻地2 驻地3 将3 将1 将3 宋太祖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积极) 削弱军队战斗力。(消极)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 “稍夺其权” 政治———中央 01 02 增设多个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皇 帝 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同平章事 度支 盐铁 户部 参知政事 调兵权 御史台 谏院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制” 三衙 统兵权 弊:造成冗官、冗费的局面。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 “稍夺其权” 政治———地方 01 02 03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 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实施三年一换制度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权利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机构臃肿 材料研读 《宋史》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