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三 材料阅读题(5年4考,5~6分) 【方法指导】 1.考查点来源于已学知识:结合设问根据已学知识进行解答,如文中(1)(2)小题。 2.从短文中直接摘抄信息:根据题目内容,摘抄出设问所对应的信息。 3.结合短文及题目提供信息完善作答:如文中(3)小题。 4.图表数据分析:分析图表中各个量的含义,根据题目中需要解答的问题,结合题目和图表信息寻找规律或归纳总结进行作答,如文中(4)小题。 5.开放性试题:多针对文章中的新技术、新材料等进行评价,可从环保安全和节约成本两方面出发,在文章中寻找答案,也可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生产、生活](2022安徽13题)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 ③过氧化氢可用于消毒杀菌,具有不稳定性。将②水蒸气冷凝在①硅、玻璃、塑 料、金属等材料表面,均②发现了过氧化氢的存在。 研究显示:水蒸气冷凝为粒径小于10微米的液滴时,部分水分子会转化为过氧化氢分子。水微滴中形成的过氧化氢含量随液滴尺寸的增大而减少。过氧化氢的产生量与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当使用硅材料、相对湿度为55%时,得到过氧化氢的最大浓度随温度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文中涉及到的有机合成材料是 塑料 。 (2)过氧化氢不稳定的原因是 2H2O2 2H2O+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填字母序号)。 A.水蒸气在冷凝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 B.水蒸气在玻璃表面冷凝得到的液滴一定为纯净物 C.一定条件下,水蒸气冷凝可用于材料表面的绿色消毒 D.水蒸气冷凝为水滴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4)图中a点(-2.8 ℃)未生成过氧化氢的原因可能是 水结成冰,得不到粒径小于10微米的液滴 。 解题关键在于能联想到水的三态变化及所对应的温度,即温度在0 ℃以下时,水蒸气会凝华为冰,得不到粒径小于10微米的液滴,就不会有水分子转化为过氧化氢分子。 1.[革命文化](2021安徽13题)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红色经典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有一段儿童团员潘冬子给红军送盐的故事。冬子开始把食盐装在竹筒中,打算扮作上山砍柴的人将食盐送给红军。途中发现敌人盘查严格,冬子急中生智跑到河边,把竹筒里的食盐全部溶成盐水,再用棉袄吸收,最终顺利地将食盐送给了红军。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氯化钠由 离子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从元素角度分析,氯化钠溶液中+1价的元素有 Na、H (填元素符号)。 (2)从盐水中重新得到食盐固体,需进行操作的名称是 蒸发(或蒸发结晶) 。 (3)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假设冬子的竹筒中有358 g氯化钠,10 ℃时最少需用 1000 g水溶解。 (4)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有 作调味剂(合理即可) (写出一点即可)。 2.【传统文化】(2024长沙改编)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物承载着文明的记忆。汉代铜牛形缸灯是湖南省博物院的馆藏文物之一(见图),这种青铜灯以动物油脂(主要含碳、氢、氧三种元素)为燃料,其油料燃烧产生的气体或烟尘,可通过导烟管道进入牛腹中,腹中盛有的清水能吸收烟尘,从而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因此,又被称为环保灯。 (1)青铜是一种合金,其硬度比纯铜 大 (填"大"或"小")。 (2)动物油脂在空气中燃烧能产生的气体有 CO2(或H2O或CO等,合理即可) (任写一种)。 (3)"牛腹"中盛放清水的作用是 吸收烟尘(或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或环保、降温等,合理即可) 。 (4)含六偏磷酸钠[化学式为(NaPO3)6]的敷贴可使青铜器表面附着的土壤硬结物软化清除,该物质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5 。去除文物上铁锈的步骤之一是将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用氢气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成氧化亚铁(FeO),则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