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 说和做 臧克家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习目标 了解臧克家及闻一多,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重点) 品味本文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素养) 走近作者 【臧克家】(1905—2004年),山东潍坊诸城人,笔名少全、何嘉。 作为闻一多先生的学生兼挚友,在文学上成就斐然。怀着对恩师的悲愤与崇敬,创作此文以缅怀。 相关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在学术研究与革命斗争领域功绩卓著。1946 年 7 月 15 日,于云南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举国悲愤。 地 壳 炯 炯 赫 然 淋 漓 校 补 卓 越 澎 湃 仰之弥高 锲而不舍 气冲斗牛 qiào jiǒng hè mí péng pài lín lí 字词积累 dǒu jiào qiè zhuó 作为学者;作为革命家。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品质。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阅读第一部分 细节探究 好处: (1)结构:直接点题,开门见山,引起悬念。 (2)内容: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品质。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 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他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2.“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5.“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表现他治学的专心致志和刻苦。侧面烘托他爱国忧民的情怀。 8.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9.说说第5段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与“做”的原则———�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在结构上,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照应开头,同时还引起下文。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写“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 ◎起稿政治传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