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掌握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2、了解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原因、措施及结果。 4.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唐 907亡 北宋 960兴 政权更迭、各个短命 原因:武将夺权 历史回顾 本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今新乡封丘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王朝的奇迹” 一、陈桥兵变和北宋建立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开封) 陈桥兵变 找一找:北宋有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 北宋 北宋建立 北 宋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注意: 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并没有统一全国。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君臣密谈、谋划天下 “天下自五代十国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更迭频繁,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爱卿言之有理! 如何解决? (1)军事上(兵权)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 而无发兵之权。 ②任用文臣管理军务;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背景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相关史实 P45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酣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被部下黄袍加身,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劝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想一想P45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用意是什么?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防止武将篡权,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北宋王朝的统治。 (2)政治上(行政权) ①在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相权 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知州,并实施三年任期制; 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3)经济上(财政权)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②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行政权--知州 监督权--通判 财政权--转运使 中央集权 目的 为了杜绝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弊端的情况发生。 (4)文教方面 ①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②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名次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成为“天子门生”。 ③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措施 科举取士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科举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