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风雨吟 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重点)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重点)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难点) 作者简介 芦荻(1912—1994),现代诗人。原名 ,广东南海人。20世纪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 》《 》《 》等刊物。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 大学教授。 著有诗集《 》《 》《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陈培迪 今日诗歌 中国诗坛 诗场 暨南 桑野 驰驱集 写作背景 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他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伤”,写下了《风雨吟》。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整体感知 朗诵 读出节奏 2.体会内涵 听读感知 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诗歌,抓住关键词描绘诗歌画面。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1.这句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 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合作探究 2.开头两句“卷”“奔”两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风雨”裹挟着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展示了一种磅礴的、席卷一切的气势。 3.“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整体感知 4.结合全诗谈谈,面对这样的大地,“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面对苦难的祖国,“我”虽缺乏经验和阅历,但“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做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表现了“我”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2)因没有经验,“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表现了“我”对中国社会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感到忧虑。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5.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1.意象突出。 无论是第一节中的“风”“雨”的意象,还是第二节中的“海”“舟”的意象,还是后来出现的敢做“年轻舵手”的“我”的意象,都非常突出。突出的意象,营造了立体的画面,所以不论是风雨肆虐,还是大地被淹没,还是“我”掌舵在风雨之中,都给人非常强烈的画面冲击感。 写作特色 2.意象向上。 前两节诗极力铺排渲染,突出风雨肆虐下大地被毁灭的沉重景象,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没有退缩,勇敢地站出来,担负起“舵手”的责任,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气和责任感呢?本诗虽短,但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