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第十一课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知识结构 对思维、逻辑思维与科学思维的概括性介绍,也是全书的逻辑起点 主要阐述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主要阐述辩证思维的方法 主要阐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逻辑与思维 单元知识框架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准确把握 正确理解 有效进行 、 知识目标 掌握“适度原则”的定义,理解其与质量互变规律的逻辑关系。 明确“度”的双重含义: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的界限,以及突破临界点引发质变的节点。 列举适度原则在个人生活、社会治理中的具体表现(如法律量刑、资源利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分寸感”和理性态度,拒绝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形成包容、务实的人生态度。 增强法治观念,认同法律中“适度原则”的公平性(如正当防卫的限度)。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理解“适度发展”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能力目标 能运用适度原则分析社会现象(如“直播打赏限额是否合理”“课外培训的适度时长”)。在模拟情境(如班级规则制定、家庭矛盾调解)中提出“适度”解决方案。辨析“极端化行为”(如“内卷”与“躺平”)的危害,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目标 科学精神:辩证思维能力:理解“适度”是质量互变规律的核心体现,学会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度”。理性决策能力:通过分析“过犹不及”的案例(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培养基于客观规律的科学判断力。 公共参与:在公共事务中(如社区治理、政策制定),理解“适度”是平衡多方利益、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社会责任践行:通过“适度消费”“绿色生活”等案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公民责任感。 教学重点:在事物“度”的范围内保持质的稳定性,质量互变规律中“度”是质与量的统一 教学难点: 度”随条件变化而调整,通过“共享单车投放量调控”“双减政策力度调整”等案例,分析“度”的情境依赖性。 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9.2把握适度原则 第一目:适度的含义 第二目:掌握适度原则 思维导图 把握适度原则 掌握适度原则 适度的含义 1、度 (含义、重要性) 2、关节点/临界点 (含义) 3、适度 1、适度原则的含义: 2、如何掌握适度原则: (一) 适度的含义 “水”存在的条件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C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不变。如果超出0-100 C这个温度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 C或100 C )水就变成冰或水蒸气了。 100度 0度 关节点或临界点 关节点或临界点 度 【相关链接】 例:声音的“度”: 按普通人的听觉,0~20分贝,很静,几乎感觉不到;20~30分贝,安静,犹如轻声絮语;40~60分贝,一般,普通室内谈话;60~70分贝,吵闹,有损神经;70~90分贝,很吵,神经细胞受到破坏;90~100分贝,吵闹加剧,听力受损,100~120分贝,难以忍受,一分钟即暂时致聋…… 1、度 (1) 含义: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2) 重要性: 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相互否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 一、适度的含义 2、关节点 (1) 含义: 关节点是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