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78206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件(共31张PPT)

日期:2025-05-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150107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5课,南亚,东亚,美洲,文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你知道上述图片代表的是哪些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吗? 导入新课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学习目标 1.分析认识影响古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 2.概括古代印度、朝鲜日本、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认识古代亚洲和美洲文化的发展原因。 3.探究古代亚洲和美洲文化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会运用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的重大影响。 5.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不同文明兴衰的曲折历程,培养家国情怀。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目 录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哈拉帕文化时期 约公元前2350-前1750年,为青铜时代文化。 列国时代 公元前600-前400年,列国分立、并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佛教诞生。 笈多王朝 公元320-500年,印度实行中央集权制,《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编成。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印度教逐渐成为主要宗教。 吠陀时代 公元前1500-前6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形成。 孔雀王朝 约公元前324年-约前188年,古印度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1.地理位置 2.发展情况 德里苏丹国 13-16世纪统治印度的王朝。实行伊斯兰教国家的政教合一制度。 一、古代印度文化 2.成就 阅读教材,梳理古印度在宗教、文学、艺术、数学、文字领域的代表性成就 宗教 文学 艺术 数学 文字 婆罗门教: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产生了 印度教: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四《吠陀》、《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艺术多与宗教相关) 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 一、古代印度文化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 ②背景:公元前6世纪时,列国分立、社会动荡; 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 ③内容:提出“众生平等”、消除欲望,忍耐顺从 2.成就 (1)宗教 地位最高 保卫国家 地位次之 普通劳动者 少数富有商人 地位最低 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贵贱、等级分明 职业世袭 法律地位不平等 冲 击 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三大主神 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 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 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 13-16世纪统治印度的王朝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一、古代印度文化 种姓制度特点:①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种姓世袭。 ②职业世代相传。③实行种姓内婚制。 ④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2.成就 (2)文学 吠陀共有四部,以最早形成的《梨俱吠陀》最为重要。是古代印度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 《摩诃婆罗多》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以印度列国纷争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古印度的一部百科全书。 《罗摩衍那》成书时间约公元前四世纪,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居楼百子和般度五子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 一、古代印度文化 2.成就 (3)艺术、数学 发明了包括“0” 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