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阳光下的影子》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四单元 版本 粤教粤科版 册别 下册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阳光下的影子》。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并了解阳光对影子的影响。本节课是小学科学的基础课,也是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重要环节。 2.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的科学课,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基础, 但是对于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深入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但是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还不是很熟悉,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1.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光源下的影子变化。 3.能够根据影子的变化判断光源的位置和大小。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能学会观察生活。 2.学会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 1.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不同光源下的影子变化。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1.能够根据影子的变化判断光源的位置和大小。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展示影子图片。 2.教师提问,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影子的看法和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影子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讲解新课 1.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1)影子的形成原理:当光线遇到物体时,由于物体不透明,光线被挡住,无法通过,就形成了影子。 (2)影子的特点: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但大小和颜色与物体不同。 2.不同光源下的影子变化 (1)太阳光下的影子:太阳光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光源,太阳光下的影子通常是黑色的,形状清晰,大小变化与太阳的位置和时间有关。 (2)灯光下的影子:灯光下的影子通常是彩色的,大小和形状与灯光的位置和亮度有关。 (3)手电筒下的影子:手电筒下的影子通常是黑色的,形状清晰,大小和形状与手电筒的位置和方向有关。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如何判断光源的位置:通过观察影子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判断光源的位置和方向,如果影子变小,说明光源在物体的前方;如果影子变大,说明光源在物体的后方。 (2)如何判断物体的大小:通过观察影子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判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如果影子变小,说明物体越远:如果影子变大,说明物体越近。 引导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不同光源下的影子变化,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案例分析 1.小明想知道自己有多高,但没有尺子,他该怎么办? 答案:小明可以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来测量自己的身高。他只需要在平地上找一块平坦的地方,站在上面,然后观察自己的影子,测量影子的长度,再用影子的长度来估算自己的身高。 2.小红想知道房间里的桌子有多高,但没有尺子,她该怎么办? 答案:小红可以利用手电筒下的影子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她只需要在桌子上放一个物体,然后用手电筒照射它,观察物体在桌子上的影子,测量影子的长度,再用影子的长度来估算桌子的高度。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实验环节 1.利用光源和物体进行影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