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科目 政治 课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 背景 分析 本框题分为两目“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逻辑顺序和结构分别是:认识的含义———认识的形式———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无论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实践观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的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同和坚定理论自信。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理解,所以不应该只大量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生活素材和熟悉的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能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学习 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完成揭秘“荧惑”的神秘面纱的议题,引导学生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以“渐行渐近深入探测火星”为议题,引导学生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通过“去伪存真检验关于火星的认识”的议题探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通过仰望星空,思考“问天”的意义的议题,引导学生理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通过课堂小结综合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重点 难点 及解 决措 施 重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难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为背景,通过对认识、实践及其辩证关系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科学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落实理论自信的同时,引导学生提升坚持积极投身于实践的积极性。 在本单元教学中,通过对实践与认识的深入学习,培养辩证理解和分析事物关系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政治认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贡献青年学生智慧,树立做中国科学研究的弄潮儿的远大梦想。 教学 准备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 教师教学用书 教材 学习目标与检测 教学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问题 框架 1.结合材料,谈谈人们是如何获得对火星的认识的?结合生活,谈谈21世纪的人们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对火星的认识? 2.结合材料,谈谈人们是对火星的认识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结合材料,谈谈关于火星是否有生命的认识如何验证其真假?科学家的理论能否作为检验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合作探究:结合材料,谈谈人们进行火星探测的意义? 5.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将如何为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做准备?将如何践行自己主人翁的责任与担当? 板书 设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 议题一 ——— 揭开“荧惑”的神秘面纱教师活动:创设情境 从古代的天文观测,到近代的火箭发射,再到现代的深空探测,人类一直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探索未知的世界。 17-19世纪,人们不断地利用望远镜借助“火星冲”(日地火近似呈一条直线,火星达到离地球最近的位置)这样的“自然窗口观测火星,绘制火星的表面地图,这是人类对深空的惊鸿一瞥。 1659年,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通过天文望远镜观察火星表面标记的消失和重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