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世界格局的演变 线索1: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构 线索2: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线索3: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线索4: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下的中国 线索5:维持世界长久和平的史实 1.大国之间的矛盾 第二次 工业革命 垄断组织产生 帝国主义阶段 瓜分世界市场 划分势力范围 建立庞大帝国 美德后来居上 英国难挽颓势 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一、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构 德国重工业19世纪90年代超过英国,20世纪初生产总值增速为英国2倍,英国从19世纪60年代占世界工业产量25%下降到1913年10%,德国1911年制定“特皮茨计划”,建立世界第二大海军,成为世界性强国。 项目 英 法 美 德 殖民地面积 (万平方千米) 3350 1060 30 290 殖民地位次 1 2 5 4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1899年末的一次演说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补充】一战前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 (1)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为争夺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发动的对西班牙的战争,美国胜。 (2)1899-1902年英布战争:英国同荷兰移民后代布尔人建立的两个共和国为争夺南非领土和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英军惨胜,英布战争是是日不落帝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3)1904-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日本胜,俄国被迫让出辽东半岛,并承认日本对朝鲜的特权。 1898年美西战争 1899-1902年英布战争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小而辉煌的战争” “大英帝国力不从心的战争” “让俄国一夜白头的战争” 战争延续了2年7个月,英军消耗战费2.5亿镑,死亡21942人;布尔人死于战场3990人,死于集中营27927人。 亚洲岛国最终打败欧洲陆上强国,令世人刮目相看。这是俄国专制制度的可耻失败。 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和老牌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 当新的帝国越来越强大,他们不可避免地要与老牌帝国在分配殖民地的赌桌上重新洗牌。三场战争导致不同地区殖民利益重新分配,成为一战序幕。 ———CCTV世界历史三次早期帝国主义战争解说词 2.一战的进程: 第一阶段 1914年 1、马恩河战役德国战败,标志其“施里芬计划”破产(速决战) 1914年 2、日本对德宣战: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租借地 第二阶段 1915年 1、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1915年 2、德奥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5年 3、意大利倒戈,加入协约国。 1916年 4、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1916年 5、英德进行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第三阶段 1917年 1、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1918年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了战争。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1917年德国重新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德国潜艇袭击前往协约国的一切船只。美国一方面商船受损,另一方面要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款能够收回,故参战。 一、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构 1918《布列斯特合约》片段: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 使苏俄丧失3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 西线 南线 东 线 德奥联军对战俄军 德国对战英法 奥军对战俄军和塞尔维亚军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1914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 1915意大利倒戈加入协约国作战;1915德奥在东线和南线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战争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