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84834

1.4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4561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认识,物体,形状,教学设计
  • cover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测量物体的轻重,体会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基本特征展开研究。 本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征与功能”中的第一点“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形状是物体重要的特征,本课将通过“滚动”与“叠放”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验物体的基本特征———形状。“形状”这一概念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数学课程中进行了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简单的物体形状。所以在本课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不是指认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形状会影响物体的运动方式,物体摆放的稳定性和物体的形状相关,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平面和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初步了解了不同物体形状的名称。基于已有的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在本课中,以足球容易滚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容易滚动” 和“稳定摆放”两个角度来认识形状这一物体的重要特征。 本课向学生呈现了三类具有不同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物体的形状与它“是否容易滚动”有关,同时也对物体“稳定摆放”产生影响。在本课学习中,一年级学生能通过观察得出这个物体“容易滚动”或“稳定摆放”,但对于物体形状类型进行归纳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课学习中,教师需要设计多种类型的物体,引导学生多探究,多寻找相同点,提升学生学习观察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物体的形状对其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有影响。 科学思维:在观察、简单实验、分类等活动中,比较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方面的异同。 探究实践:通过滚动和叠放活动,认识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 态度责任: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滚动和叠放活动,认识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滚动情况和摆放稳定性。 难点:通过实验探索,概括出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哪些形状能稳定摆放。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足球 学生:斜面、卷筒透明胶带、 塑料尺、方形小木块、笔筒、乒乓球、学习单 【教学过程】 (采用表格式,第1列为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第2列为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第3列为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要求详案。) 时间分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5分钟 创设情境:足球射门,观察足球的运动提问:同学们,足球在地面上是怎么运动的?提问:大家知道还有哪些物体像足球一样,轻轻一推,就能滚动起来?预设:篮球、乒乓球、鸡蛋...足球摆放,观察足球是否方便摆放提问:同学们,足球在桌面上能够摆放稳定吗?提问:哪些物体容易稳定摆放,不会轻易翻倒呢?预设:水杯、橡皮、文具盒...聚焦重点:这些能够稳定摆放的物品,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能够轻轻一推就能滚动起来的物品,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出示课题 通过情境创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一年级学生建立起形 状与物体功能特性之间的联系,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促进他们对 形状多样性和功能性的初步理解。 5分钟 活动一:形状侦探(5分钟)展示一系列形状各异的物体,包括卷筒透明胶带、 塑料尺、方形小木块、笔筒、乒乓球等。从不同角度观察每个物体,描述它们的形状。鼓励学生基于观察结果,预测哪些物体更容易滚动,哪些物体更易于叠放。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猜测和理由。 初步唤醒学生对形状多样性的认知,激发对物体形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好奇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