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合格考试)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共2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定于一”;《吕氏春秋》载:“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由此可知,战国精英的观点说明( ) A.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历史的必然 B. 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秦始皇建立专制政权是历史必然 D. 战国战乱使人民渴望天子出世 2.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政治现象图。这一现象产生的严重后果是( ) A. 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 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3.春秋时期,晋昭侯(大宗)与曲沃桓叔(小宗)之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桓叔取胜,夺得晋国正统地位,史称“曲沃代晋”。这一事件反映了( ) A. 禅让制得以延续 B. 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C. 宗法制遭到破坏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子,相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道法自然” B. “相生相胜” C. “格物致知” D. “有教无类” 5.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十分兴盛,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南宋学者叶适曾说:“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与之直接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世卿世禄制 6.北魏至唐初,政府都出台颁授土地给成年人的相关法令。这些做法的目的最可能是( ) A. 扩大国家赋税来源 B. 实现儒家社会理想 C. 应对地方藩镇割据 D. 促进农耕技术改良 7.《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 A. 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 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C. 加剧了北方的民族矛盾 D. 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8.金代女真社会某个最基本组织管理制度,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末期,由最初的周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据此可知,该管理制度是指( ) A. 郡国并行制 B. “四等人制” C. 南北面官制 D. 猛安谋克制 9.《辽史·太祖纪》详细梳理了自炎帝到契丹祖先的谱系,“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德祖之弟……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这反映了辽朝( ) A. 华夏认同的意识 B. 民族传统的湮灭 C. 南北面官的制度 D . 深受儒学的影响 10.“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宋太祖时兵员总额只有37.8万,到仁宗年间已激增至125.9万。此时天下“六分之财,兵占其五”。这反映了北宋中期( ) A. 军队的战斗力得以提升 B. 改革弊政的必要性 C. 对地方的控制有所减弱 D. 社会的危机已缓解 11.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广西两江道宣慰副使乌古孙泽有感于“两江荒远瘴疠,与百夷接,不知礼法”,作《司规》三十二章,“以渐为教,其民至今遵守之。”乌古孙泽的这一举措( ) A. 贯彻了民族平等的治理原则 B. 进一步提升蒙古族的文明程度 C. 实现了内地边疆一体化发展 D. 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规范秩序 12.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