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兵变“得”天下 ———北宋的建立 壹 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方式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今河南开封) 武将夺权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北方 辽国 南方 南唐等割据政权 979年(宋太宗) 一、兵变“得”天下———北宋的建立 2.北宋的统一: Q1:观察地图,如果你是宋太祖,你认为有哪些问题需要去解决? 1、方针: “先南后北” 2、时间: 3、意义: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五代十国形势图 北宋初年形势图 后周时期 960年 1111年 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2.北宋的统一(局部)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局部统一) 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时代特点:民族政权并立 北宋没有统一全国 集权“安”天下 ———中央集权的加强 贰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宋初统治者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 2.方针/国策: 崇文抑武 材料1:杯酒释兵权 材料2: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宋史·职官志》 材料3:“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②:统调分离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③: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①: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3.措施:(一)军事: 收其精兵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政事堂 (行政) 三司(财政) 枢密院 (军事) 参知政事(宰相) 同平章事(副相) (1)在中央: 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二)政治: 御史台 皇帝 三司 中书门下 (政事堂) 枢密院 财政 行政 度支 盐铁 户部 同平章事 枢密使、副枢密使 御史 中丞 参知政事 军政 监察 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示意图(二府三司制)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二)政治: (宋太祖) 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日:“......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藩镇割据 权、钱、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天下自安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谷”“兵”,指的是什么 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权”指节度便的行政权力,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任期制,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②"钱谷”指的是地方的财权,宋太祖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③"兵”指的是兵权,宋太祖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任用文臣管理军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材料1:上因谓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李焘《续资治 通鉴长编》 (2)在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 各地州县的长官 ②设置通判 以分知州的权力 (二)政治上: 稍夺其权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三)经济上:制其钱谷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 目的 措施 1.军事上(收精兵) 2.政治上(夺其权) 3.经济上 (制其钱谷) 加强兵权 ①解初禁军高级将领兵权 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