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七下历史思维导图 2025春 新教材版 全册 牧云 2025 隋朝统一与灭亡 隋的统一 1.建立:581年[]]建立定都[大兴] 2.统一:589年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科举取士 3.意义:带动沿河[城市]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交融] 1.原因:选官看重[门第][世家大族子弟]垄断官场[中高级]职位 2.标志: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 3.意义: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步确立。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隋朝灭亡 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结果: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1课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唐朝建立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继位:626年[李世民]继位,改年号为[贞观]即唐太宗 贞观之治 1.治国思想:以[民]为本,民贵君[轻] 3.效果: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 武周统治 2.措施: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田租]和[劳役],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1.690年,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 2.主要政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提拔重用大臣;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效果:[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持续增长,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评价: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第2课 开元盛世 盛世局面出现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具体措施: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注重[兴修水利],整顿漕运,[改革税制]。注重[文教], 编修图籍。 经济的繁荣 1.农业:[垦田]面积扩大和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3.效果: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库]充盈,[人口]数量增长明显,民众生活[安定]国力前所未有的[强大] 国际大都市长安 2.手工业:[丝织]工艺水平高[蜀锦]冠绝全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3.商业:商业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草市]兴起。 2.特点:[规模]宏伟,[规划]井然有序,实行[坊市制度] 3.地位: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1.结构: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第3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1.原因: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势力膨胀。 黄巢起义唐朝衰亡 3.影响: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概况: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五代十国的更替与分立 1.背景: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朝廷无力控制藩镇。民众[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经过:881年建立[大齐]政权。给唐朝以致命打击。 1.时间:[907]年———960年 2.本质:[藩镇割据]延续 3.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争取 3.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4.影响:北方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统一]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