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88308

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章《生物与环境》练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4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6次 大小:3057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单元,2章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章《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生活在海拔4500m的滇金丝猴,四肢较短、皮毛厚实,可以在刺骨的寒风中减少热量的散失。这说明是(  )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生物对环境的制约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以鼠妇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图1)。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图2。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是(  ) A.取最大值 B.取最小值 C.取平均值 D.随机取值 3.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用干湿计在某一天的早晨、中午和傍晚分别测量裸地、草地、灌木丛三处的湿度。每处测三个点,并求出平均值记录在下表中。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早晨 中午 傍晚 裸地 68% 18.5% 45% 草地 73% 38% 51.3% 灌木丛 81.3% 45% 65.3% A.每处测三点并求平均值,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B.草地在一天中的相对湿度变化:早晨>傍晚>中午 C.同一时间内的相对湿度:灌木丛>草地>裸地 D.在测量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时,要把干湿计放在地上 4.“地球拓荒者”―地衣常见于旧墙壁、树干或岩石等处,它分泌的地衣酸可以把岩石表面分化形成原始土壤。在地衣体内共生的两类生物是( ) A.蕨类和细菌 B.藻类和真菌 C.藻类和细菌 D.蕨类和真菌 5.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终年生活在冰川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带,滇金丝猴四肢短小、皮毛厚实,可以在刺骨的寒风中减少热量的散失。这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难以适应恶劣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 6.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竹节虫的形态、颜色都与竹枝极为相像,那么竹节虫这种适应环境的方式应属于(  ) A.拟态 B.保护色 C.模仿 D.警戒色 7.某湿地公园植被丰富。下列场景与生命现象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该湿地公园内空气湿润———生物影响环境 B.岸边柳枝发出嫩芽———生物可以生长发育 C.芦苇的茎是中空的———生物能适应环境 D.向阳处的植物比背阴处的长得茂盛———生物能适应环境 8.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生物影响环境 B.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 C.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生物适应环境 D.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生物影响生物 9.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实例中,与其他三项描述不同的是(  ) A.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 B.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 C.尺蠖的拟态 D.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10.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能影响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光 C.空气 D.温度 11.农业生长时,经常要去除杂草,因为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合作 12.下列选项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描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同的是( ) A.海豚皮下脂肪很厚 B.秋风扫落叶 C.大树底下好乘凉 D.骆驼刺根系发达 二、判断题 13.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 14.非生物因素只有光,水,温度。( ) 1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揭示了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 16.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 三、综合题 17.综合应用 (1)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中蕴藏了很多生物学知识,请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回答: A.杏树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杏树能够受到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出墙,这表现了生物具有 性。 B.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 的特征。 C.能够出墙的红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颗小树,再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