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89804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知识点

日期:2025-04-3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59次 大小:813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三,统一,发展,巩固,国家,封建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知识清单】 第15课 明朝统治 速记点1、明朝的建立 1.元灭原因: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搜刮民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②1351年黄河下游爆发农民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 2.明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即明太祖。 3.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迁都: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他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迁都北京。 速记点2、强化皇权 1.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为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2.具体措施: (1)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③“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互不统属,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速记点3、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3.危害:①对现实:禁锢了士人思想,缺乏对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中举者成为执行皇帝旨意的忠实奴仆,不利于选贤用能;②对后世:脱离了社会发展大势,对中国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速记点4、明朝的民族关系 1.与东北女真族关系:为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广袤土地,在明朝前期就已纳入有效管理。 2.与北方蒙古关系:明初,退居北方的蒙古各部与明朝时有战争。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因这年是隆庆五年,史称“隆庆和议”。它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 【名师点拨】 1.政治制度:易混淆三司和三省六部制,明朝三司分管民政财政、司法、军政,与隋唐三省六部制不同。同时,要明确内阁是皇帝顾问机构,无决策权,不是法定中央机构,与宰相有本质区别。要明确锦衣卫等厂卫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负责监视臣民,不是正常的司法机构,其存在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也造成了社会恐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思想文化: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在明朝的特殊形式,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形式僵化,主要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不能促进文化创新,与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有差异。 3.明朝强化皇权的历史影响:明朝的建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但明朝强化皇权等措施也埋下了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隐患,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清朝的统治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速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