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衡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命题学校:永康二中 审题学校:书生中学姜山中学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春秋”本指古人对西周、春秋时期史书的一殷称呼。而“春秋笔法”,也称“春秋笔削” 或“春秋书法”,又称“微言大义”。 顾名思义,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相传是孔 子在修订鲁国史书《春秋》记述历史时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行文中面对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 论的史实,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即不明记其事,只以三言两语,作蜻蜒点水的提示, 然后让读者自己体味:文章暗含褒贬,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 修辞手法或对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思想倾向和看法。 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并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 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这种作法一直被沿用到 了现在。 (刘知生《什么是春秋笔法》) 材料二 《左传》成公十四年谓:“《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纤,惩恶而劝 善。”即谓《春秋》一书用词精微而含义明显,情感鲜明而有所回避,叙述委婉而章法有致,记载 详备而不枝蔓,以此发挥历史惩治罪恶而劝勉善良的警戒作用。其中,前四者为《春秋》修辞原则 与方法,是审美价值表现,是方法是手段:最后者为思想原则与法度,是社会功利价值,是目的是 功用。而这也就最终达成了“微言大义”。 《左传》作者对《春秋》的称颂,正体现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一贯的审美追求,是中国古典“中 和”美学的集中呈现。“微”与“显”、“志”与“晦”、“婉”与“成章”、“尽”与“纡”、 “善”与“恶”之间,看似两极对立,实则通过《春秋》笔法的艺术处理,实现了对立中的和谐。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面对矛盾时,既不强化冲突,亦不消灭差异,而是找到相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在 书写中架起沟通的桥粱:以“微而显”的笔触传递深意,以“婉而成章”的叙述化解锋芒,最终在 史册上熔铸出含蓄蕴藉的美学境界。这种审美追求,本质上是对礼乐文明“致中和”精神的创造性 转化。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8页)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答案解析 1.D解析:D促成“隐秀”风格直接形成的是春秋辞令,而非“春秋笔法”。 2.C解析:A材料二指出“中和”美学是礼乐文明的“创造性转化”,而非“直接继承”: B项曲解文意:材料二强调《左传》对《春秋》“惩恶劝善”的肯定,认为其符合“中和美学”, 全文未提及对史官主观性的批判;D项绝对化:材料二末段仅说明钱锺书“转向文学视角”,未 否定经学传统,“否定”与原文矛盾;C项正确:材料二第三段提到《仪礼》通过“揖让而升” 等仪轨调和等级对立,体现礼乐制度对“春秋笔法”的实践支持。 3.D解析:A“都”太过绝对。B《论语·侍坐》中曾哲的表述虽含蓄,但属于个人理想的 情景描绘,而“春秋笔法”特指历史书写中的褒贬表达。材料二明确“春秋笔法”适用于史书(如 《左传》),与语录体散文的文学风格无关。C错误原因:《史记》直白记录破釜沉舟,符合“尽 而不纡”原则,材料二未否定直白叙述的价值。“婉而成章”是春秋辞令特点之一,但非唯一标 准。D材料二以楚人外交辞令(如“不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