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2332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春夏秋冬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214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
  • cover
《春夏秋冬》教案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识字第1课《春夏秋冬》。本课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四季的主要特征和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和书写“春、冬、风、雪”等生字,还能初步感知四季的典型特征,激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兴趣。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四季,但对抽象的自然现象(如霜、降)缺乏直观理解。识字量有限,需要借助图画和动作演示辅助记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游戏和互动保持学习兴趣。学生对四季的自然现象有浓厚的兴趣,但表达能力尚待提高。因此,本课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季的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 通过学习《春夏秋冬》,感受四季变化的自然美,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 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四季的描述,增强文化认同感。 语言运用 1. 认识“霜、吹、落、降、飘”等生字,会写“春、冬、风、雪”4个汉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四季的典型特征。 思维能力 1. 通过图文结合,理解词语与季节的对应关系。 2. 通过对比分析,体会动词的准确性。 审美创造 1. 通过动作表演和绘画,表达对四季的观察和感受。 2. 创作“班级四季小诗”,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认读生字,正确书写“春、冬、风、雪”。 2. 朗读课文,感知四季特征。 3. 通过图文结合,理解词语与季节的对应关系。 难点 1. 理解“霜、降”等抽象自然现象的含义。 2. 通过图文对应,准确表达四季的不同特点。 3. 体会动词的准确性,如“降”和“飘”的区别。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四季图片、汉字动画演示)、生字卡片、田字格贴纸、实物道具(雪花模型、落叶标本)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导入,感知四季 播放动画 (1) 播放展示四季交替的动画短片(春草发芽、夏荷绽放、秋叶纷飞、冬雪飘落)。 (2) 提问互动:“你看到了哪些季节?每个季节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3) 揭题板书:用彩色粉笔书写课题《春夏秋冬》,重点圈出“春”的“日”字旁、“冬”的两点水。 预设与应对 (1) 预设回答:学生可能回答“春天有花”“冬天冷”,但描述较笼统。部分学生可能混淆季节顺序(如将“落叶”归为夏天)。 (2) 教师引导:用图片辅助追问:“春天的风是什么感觉?冬天的雪花是怎么落下的?”通过手势模拟四季循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 1. 观看动画,感受四季的变化。 2. 回答教师提问,描述每个季节的特点。 3. 观察课题板书,初步了解汉字结构。 评价任务 1. 观察细致: 2. 描述准确: 3. 顺序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视听结合唤醒生活经验,为课文学习铺垫情境;渗透汉字结构知识,初步建立字形与字义的联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手指文字跟读,教师重点强调“霜、飘”的发音(翘舌音、三拼音节)。 (2) 学生自读:自由朗读课文,用“O”圈出表示季节的词语(如“春风”“冬雪”)。 (3) 集体反馈:提问:“课文里写了哪些季节的景物?你能连一连吗?”(课件连线:春风—春,夏雨—夏等) 预设与应对 (1) 预设问题:部分学生将“秋霜”误认为冬季现象。朗读时“降、落”发音混淆。 (2) 教师引导:展示“秋霜”图片(草叶上的白霜),解释“霜是秋天早晨的冰晶”;对比演示“落”(树叶掉下)和“降”(雪花模型从高处落下)。 1. 跟读课文,注意发音。 2. 自读课文,圈出表示季节的词语。 3. 参与集体反馈,连一连季节与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