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2774

专题十五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__2025年福建中考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5-1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2次 大小:3959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专题,福建,答案,试卷,收官,复习
  • cover
专题十五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5分,共40分。 1.“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提出这一观点的民族企业家是( ) A. 詹天佑 B. 张謇 C. 侯德榜 D.张之洞 2.“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这是张謇对自己创办民族工业艰难经历的感慨。艰难的主要原因是( ) A.缺少合适的技术人员 B.工人运动的高涨 C.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D.外资和官府的打压 3.1888年广州海关《贸易报告》称:“洋纱供应大量增加,造成对洋布的需求削减,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土布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适合民众的需要。”这说明土布的生产和销售( ) A.具有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 B.受到官办企业严重挤压 C.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D.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进口 4.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经曲折,下图中与c阶段发展状况直接相关的是( ) A.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B.甲午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投资办厂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三大军阀势力 5.随着轮船、火车、电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清末出现了男女杂坐、同车共乘现象,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这表明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导致( ) A.传统礼教日益严厉 B.新式观念传播困难 C.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D.妇女地位持续下降 6.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B.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 C.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D.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 7.晚清姚公鹤在《上海闲话》中记录:“至电线(电报)设置……第一次发电,则由李文忠(李鸿章)行辕中通电至制造局……官民视为怪事,不减铁路之开车。当时《申报》著有论说,其主旨为奇技淫巧云。”这表明( ) A.近代科技由西方传至中国 B.洋务运动开始发展重工业 C.政府不支持近代科技发展 D.中国近代科技的艰难发展 8.民国时期,西装在沪上极为流行,银行职员,大的百货公司店员,再穷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装。而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已成为“摩登先生”的标准装束,这说明了( ) A.社会性质的改变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辛亥革命的成功 D.人们生活的富裕 9.《申报》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们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下列选项中,对《申报》描述正确的是 ( ) A.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B.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机关报 C.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D.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 10.1897年,商务印书馆由多人集资创办,初期以印刷商业簿册报表为主,后来主要业务转为出版新式教科书、英文读本、英汉辞典等工具书、西方学术著作,兼及古籍、科技著作、文学作品和期刊。由此可知,这一转变( ) A.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B.推动近代第一批新式学校兴办 C.方便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D.表明企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11.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学生数量和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这表明科举制度( ) A.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加强了古代中央集权 D.推动了教育迅速发展 12.下列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狂人日记》是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B.《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C.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 D.1898年清政府颁布诏书实行变法,宣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