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916-1368年) 2024版年七年级下册历史 社会变化:封建经济和海外贸 易空前繁荣,社会生活发生重 大变化。 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是 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阶段特征: 单元整体感知 西夏 辽 北宋 西夏 金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蒙古 金 南宋 蒙古 南宋 元 南宋 元朝 1125年 1127年 1227年 1234年 1271年 1276年 1279年 907亡 960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北方战乱多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南方相对安定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中央集权 崇文抑武 科举改革 导入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 1.陈桥兵变 陈桥驿兵变: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时间 人物 主要事件 结果 公元960年 赵匡胤yin 黄袍加身 赵匡胤称帝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一、北宋的建立: 2.北宋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典故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东京) 陈桥驿兵变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赵匡胤 979年 先南后北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北宋统一 北方 南方 辽、北汉 割据政权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1: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导致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息的原因。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夺其权 —行政权 制钱谷 收其兵 —财政权 —兵权 1.背景 材料2:宋代立国的基本精神,正是“防弊之政”。其设范立制的立足点,在于防止前车之鉴的复现。 ———邓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 3 2 1 武将夺权 藩镇割据 宰相专权 分权 收权 崇文抑武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1)收其兵 措施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材料4: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梁溪全集》 禁 军三衙掌兵 皇 帝控制军队 枢密院调兵 措施②任用文臣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统调分离); 材料5: 枢密院调发军队必须“御前画旨,下殿前司,然后可发”。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3:相关史事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6:“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2.措施 (1)收其兵 材料7:“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 ———《续资治通鉴长编》 驻 地 将1 将3 驻 地 将2 驻 地 换将 换将 换将 措施③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切断将领与士兵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589年灭陈 国家统一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2)夺其权 目的 办法 措施 加强君权削弱相权 分化事权,分割相权 增加宰相人数,增设副宰相若干人,分行政权。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军政、财政大权。 在中央: 利:分化事权;加强皇权。 弊:造成冗官、冗费的局面。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 )权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 )权 设枢密院 ,分割宰相的( )权 二府三司制 财政 行政 军政 589年灭陈 国家统一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2)夺其权 在地方: 材料10: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复置转运使……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行三年任期制 ②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