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3503

吉林省长春市部分学校2025年中考联合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9次 大小:4178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吉林省,长春市,部分,学校,2025年,中考
  • cover
吉林省长春市部分学校2025年中考联合模拟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 )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甲】,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乙】,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宫殿、宅第【丙】、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丁】;_____折射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qián( )诚态度。 1.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拙( )朴 (2)qián( )诚 2. 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 文中画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 孜孜不倦 B. 不露声色 C. 或许 D. 留存 4. 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构成递进关系,正确的是( ) A. 都 B. 而且 C. 还 D. 却 5. 古诗文默写 “变”是宇宙的永恒法则,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哲思。古诗文中有顺应规律,蓄力生长的自然之变,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1)_____,_____。”以昼夜交替、新旧时序之变,暗含新旧更迭的必然性;陆游《游山西村》中的“(2)_____,_____。”以风景转移、心绪感触之变,描绘困境与转机的辩证关系。有直面挑战,淬炼心志的人生之变,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3)_____。”的豪迈之笔,表现人生起伏之变中的不屈风骨。有以史为鉴,开拓格局的历史之变,如杜牧《赤壁》中“(4)_____,_____。”以假设之笔探讨历史的偶然性,表现朝代兴衰之变,寄托对现实的反思。 二、阅读(45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 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 (2)悄怆幽邃( ) 7.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写作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都是山水游记,均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B. 【甲】文作者将月光比作水,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生动地写出月光空灵皎洁的特点。 C. 【乙】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采用定点观察的手法,描写潭中景物、小石潭源流、潭周围氛围。 D. 两篇文章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在自然风物中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 8. 苏轼以“闲人”自居。欣然赏月,柳宗元“下见小谭”却“记之而去”,二者在一“留”一“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你欣赏哪一种,并说明理由。 (二)(8分)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