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5368

八下12《诗经》二首-《蒹葭》必备知识点总结梳理(素材)

日期:2025-04-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29次 大小:184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八下,诗经,二首,蒹葭,必备,知识点
  • cover
八下《诗经》二首-《蒹葭》必备知识点总结梳理 一、朗读节奏划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蒹葭》的文学常识: 1、 时代背景:《蒹葭》创作于先秦时期的秦国。当时秦国处于西周故地,其文化既保留了周文化的一些传统,又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诗歌多以质朴、自然的风格展现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2、《诗经》“六义”中的体现:《诗经》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蒹葭》属于“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在表现手法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运用了“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同时也有“比”的意味,用蒹葭和白露的变化来比喻时光的流逝和追求的艰难。“赋”则体现在对主人公追求“伊人”过程的直接描写上,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平铺直叙地展现了主人公的行动和遭遇。 3、文学地位及影响:《蒹葭》是《诗经》中抒情诗的典范之作,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许多诗人在创作爱情诗或表达对理想追求的作品时,都从《蒹葭》中汲取了灵感,借鉴了其意境营造、比兴手法等,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经典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范式。 三、生字生词 1. 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2. 葭(jiā):初生的芦苇。 3.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4. 溯游(sù yóu):顺流而下。 5. 萋萋(qī qī):茂盛的样子。 6. 晞(xī):干。 7. 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8.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9. 坻(chí):水中的高地。 10.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11. 已:止,这里指变干。 12. 涘(sì):水边。 13. 右:向右迂曲,这里是说道路弯曲。 14.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四、重要词语翻译 1. 苍苍:茂盛的样子。一说(芦苇)青灰色。 2. 为:凝结成。 3. 所谓:所说(的),所怀念的。 4.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5. 一方:另一边。 6. 阻:艰险。 7. 宛:仿佛、好像。 六、句子翻译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大片的芦苇十分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了白霜。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的那一边。 2.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在河水中央。 3.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芦苇长得十分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河岸边上。 4.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陡峭。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在水中的高地上。 5.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芦苇长得更加繁茂,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完全消散。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水边。 6.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曲折。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五、主题思想: 《蒹葭》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描绘主人公对“伊人”的执着追求,表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情感,同时也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不懈追寻的精神。 六、《蒹葭》的艺术特色: 1、意境朦胧 诗中描绘了一幅秋水茫茫、芦苇苍苍的画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通过对芦苇、白露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