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卷)开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成周,今洛阳)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战争把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连结起来,“中国”一词也慢慢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和文化含义。这表明,秦的统一( ) A. 促进华夏族形成 B. 增强了国家认同 C. 推动了政治革新 D. 消除了民族隔阂 2.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往东来到长安的有兽皮、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关于“这条道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B. 在物种交流特点上具有单向性 C. 给亚非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D. 使整个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3. 据《晋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徙中原的少数民族约有870余万,数量惊人。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互通婚姻。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族在语言、风俗上的差异逐渐减少。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内迁( ) A. 有利于贸易发展 B.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为隋唐繁荣奠定基础 4. 图表可以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下表整理自《新唐书·地理志》,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时期 户数/万 人口数/万 全国耕地面积/万顷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 304 1235 46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769 4141 680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841 4814 850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962 5288 1400 A. 藩镇割据导致社会动荡 B. 统治者励精图治,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C.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广泛种植 5. 下图为元大都平面图(局部),其中宫城依据古代传统居中规则,且采取了环水布置的办法,这可能和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习惯和深层意识有关。据图可知元朝( ) A. 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 B. 游牧区域的日渐扩大 C. 华夷一体的民族观念 D. 多元融合的文化理念 6. 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时候,中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8%;18世纪,全世界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一共10个,中国占了6个,分别是北京、南京、苏州、扬州、杭州、广州。这反映了清朝( ) A. 政治清明,疆域辽阔 B.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C. 对外开放,贸易发达 D. 君权强化,社会稳定 7. “这个国家的政府已腐败透顶,只有革命才能提供救世良方……1911年10月10日,汉口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尽管缺乏配合,革命运动仍迅速传遍全国。”材料中的“革命”( ) A. 改变了国家的社会性质 B. 使中国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 C. 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D.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8. 下图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日本兵力占侵华日军总兵力的比例变化。根据数据变化可以判断出( ) A.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B. 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才能赢得和平 C.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共同构成抗战整体 D. 抗战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9. “在中国这样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完成消灭私有制这样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使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同时也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材料中提到的历史事件( ) A. 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B. 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D. 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10. 毛泽东曾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仅1972年一年,中国就先后同1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或实现外交机构升格。这表明中美关系正常化( ) A. 改变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B. 彻底消除中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