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歌》第1课时教案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2课时 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姓氏歌》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文。这篇课文以儿歌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常见的姓氏,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和问答游戏,认识并掌握一些常见的姓氏,同时了解中国姓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认识更多的汉字,还能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姓氏”有一定的生活认知,如知道自己和家人的姓氏,但对于复姓及姓氏文化的了解较为有限。学生的识字量有限,需要借助图文结合和游戏来强化记忆。此外,学生在进行问答对话时,可能会出现声音小或句子不完整的情况,需要通过情境演练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学生对汉字的结构和书写也有一定的基础,但仍需进一步指导和练习,特别是在书写“双”字时,容易出现左右部件大小不均的问题。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姓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通过姓氏卡片配对活动,了解一些历史人物的姓氏,增强文化自豪感。 语言运用 1. 认识“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等生字,会写“姓、什、么、双”4个汉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中国姓氏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思维能力 1. 通过问答游戏,学习用“你姓什么?我姓……”的句式进行简单交流。 2. 通过拆分姓氏,理解复姓的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1.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和趣味性。 2. 制作“我的姓氏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认读“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等生字,正确书写“姓、什、么、双”4个汉字。 2. 朗读课文,学习用“你姓什么?我姓……”的句式进行简单交流。 3. 通过问答游戏,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难点 1. 区分“姓”与“氏”的含义,理解“双姓”(复姓)的概念。 2. 用清晰的发音和节奏进行问答对话。 3. 规范书写“姓、什、么、双”4个汉字,特别是“双”字的左右部件比例。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氏卡片、班级学生姓名贴、田字格磁贴、生字卡片、问答话筒道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趣味导入,初识姓氏(6分钟) 点名游戏 (1) 教师随机抽取班级姓名贴,学生听到自己姓氏起立,其他同学跟读姓氏(如“张———张三”)。 (2) 揭题板书:出示课题《姓氏歌》,用彩色粉笔圈出“姓”的“女”字旁,提问:“你知道哪些姓氏?” (3) 预设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常见单姓(如“王、李”),但对复姓陌生。 (4) 教师引导:展示“诸葛”“欧阳”等复姓卡片,简单解释“两个字的姓叫复姓”。 (5)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对姓氏的已有认知;渗透汉字结构知识,引发学习兴趣。 (6) 评价任务:积极参与: 预设与应对 (1) 预设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常见单姓(如“王、李”),但对复姓陌生。 (2) 教师引导:展示“诸葛”“欧阳”等复姓卡片,简单解释“两个字的姓叫复姓”。 (3)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复姓卡片,帮助学生理解复姓的概念。 (4) 评价任务:理解复姓: 1. 学生听到自己姓氏起立,其他同学跟读姓氏。 2. 回答教师提问,说出自己知道的姓氏。 3. 观看复姓卡片,了解复姓的概念。 4. 积极参与点名游戏,跟读姓氏。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教师范读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手指课文跟读,注意“赵、钱、孙、周”的发音。 (2) 自主朗读: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认识的姓氏,提问:“课文里提到了哪些姓氏?” (3) 预设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混淆“孙”和“子”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