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新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学习目标: 1.通过史料的呈现,能够探究史料背后的真相。 2.通过史料的梳理,看到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发展的历史特征。 3.通过对法律和教化的学习,理解我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治理手段 重难点: 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律令儒家化与“礼法结合”问题。 根据相关材料,梳理先秦成文法产生过程: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左传·昭公六年》 太甲颠覆汤之典刑。 ———《孟子·万章上》 三月,郑人铸刑书。 ———《左传·昭公六年》 根据材料推断我国成文法产生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左传》—先秦史学著作,记录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的春秋时期具体史事。 《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著,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根据材料比较“德治”与“法治”之争的不同观点,分析争论产生的原因。 叔向: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法律),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畏惧)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法律文件)……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左传·昭公六年》 依据材料指出叔向对郑人“铸刑书”的态度和他的理由。 根据材料比较“德治”与“法治”之争的不同观点,分析争论产生的原因。 依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 刑。 ———《韩非子·有度》 儒法两家在国家治理思路上的不同?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樽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法 礼 根据材料比较“德治”与“法治”之争的不同观点,分析争论产生的原因。 春秋末期,郑、晋二国的“铸刑鼎”,开启了法律由私密向公开转变的新形势,它是奴隶制向专制政治转变的助推器。借助于“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文化已被私学发展所取代的社会现状,法家以其独特的法思维开始逐步分解固有的人伦关系、君民关系以及君臣关系……法家所推崇的“依法治国”原则确实得到了充分的施行,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抗宗法贵族阶级的需要,一方面清理了旧贵族的政治经济势力,另一方面形成了自身兴起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其政治主张的提出更是紧跟历史情境下国家强盛的需要。 ———赵晓耕《中国古代法制史专题研究》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史记》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黎翔凤《管子校注》 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背景下理解“德治”与“法治”之争,以及“法治”的施行对社会的作用。 根据相关材料,简述汉代后法律儒家化的历程,提炼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云梦睡虎地秦简 张家山汉件简《二年律令》 甲?,臧(?)直(值)千錢,乙智(知)其?,受分臧(?)不盈一錢,問乙可(何)論?同論。 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问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如系知情而不加捕拿,应罚一盾。 甲盗窃,赃值一千钱,乙知道甲盗窃,分赃不满一钱,问乙如何论处?与甲同样论处。 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