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八上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教学设计 主要 内容 1 02 2 课标分析 整体设计 课时分析 教材分析 3 4 教材分析 01 教 材 分 析 19世纪末—20世纪10年代 本单元为第三单元,内容应该是上承第一、二单元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救亡图存及近代化的探索,下启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及共产党的探索。是中国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及近代化的探索重要阶段和内容。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第9课 辛亥革命 □ 革命志士的奋斗 □ 武昌起义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 中华民国的建立 □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11课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 二次革命 □袁世凯复辟帝制 □护国战争 □军阀割据 教材内容: 教材地位: 知识点 知识点之间、知识点与内容要求之间的联系均是考试的内容 4课、11个子目 人物多、事件多 02 课程标准分析 1、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 4、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课程标准(2011版)》 规定的本单元课程内容: 要求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至少要获知两点历史认识:第一,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就是说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第二,要充分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2个知识点 ——— 第1个知识点 但实际上,第1、2项是在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中要求比较高的学习内容 要求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至少要获知两点历史认识:第一,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就是说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第二,要充分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河北省2019年考试说明 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基于对课标、考试说明、学情及教材的分析,围绕教学立意,把本单元4课内容,整合为3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走向民主共和 ◆第二课时 缔造民主共和 ◆第三课时 痛失民主共和 03 单元整体 设计 教学立意 通过展现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民主共和的追寻历程,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从中国近代史的大局(即从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视角) 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历史功绩)与失败。 设计思路 围———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绕核心事件“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教训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 革命志士的奋斗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第一课时 走向民主共和 教材内容 课程标准 民主共和的短暂实现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条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孙中山的早年革命活动;三民主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了解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驱们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革命活动: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宣传革命思想,成立革命团体、领导武装起义。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认识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精神、敢于牺牲的革命勇气和追寻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知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三民主义的内涵。 以孙中山及辛亥革命先驱这些历史人物为核心,通过自主学习、史料研读,突出历史人物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学习历史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