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9590

16.2 《六国论》 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43046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2,六国论,课件,36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六国论 宋 苏洵 六国为什么被灭? 六国为什么被灭?汉代的贾谊说因为“仁义不施”,唐代的杜牧说因为“不爱其民”,本文作者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弊在赂秦”,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的有道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1 观人知世 2 研读文本 3 突破重点 目 录 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题解 论 论 省略式短语: “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六国论 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时人誉之为“王佐才”,与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 作者简介 苏洵 (1009-1066) 自宋朝开国到英宗治平年间(一百年间),宋军和契丹、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写 作 背 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研读———第一段 亏:亏损 道:规律,道理,这里指原因 互:交互,彼此,一个连一个 率:一概,大率,大都,全都 盖:表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完:形作动,保全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文本解析 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中心论点 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研读———第二段 以:用 小、大:形作名,小/大的方面 较:比较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亡:丢失 患:担忧、祸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研读———第二段 思:回想 厥:相当于“其”,他们的 暴:同“曝”,暴露 视:对待 然后:这样以后 安寝:安稳睡觉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研读———第二段 厌:用通“餍”,满足 弥、愈:更加 判:决定、确定 至于:表示由上文引起的结果。可译为“以致,到……的结局” 理:名作动,按道理 事:侍奉 文本解析 第2段哪句话可以概括第2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文本解析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战胜而得 数量上 对比论证 程度上 对比论证 道理上 引用论证 对比 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 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 割地之易 薪不尽 地有限 欲无厌 奉繁 侵急 火不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