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9603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4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427720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49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 (约前350年~前301年),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几乎灭亡燕国。他有一个梦想:如齐桓公一般,称霸诸侯。 齐宣王 孟子,名 ,字 , 时邹人,是 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后称为“ ”。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 ”。南宋朱熹把 合为“四书”。 仁政 亚圣 儒 战国 子舆 轲 民贵君轻 孟子简介 《孟子》《大学》《中庸》《论语》 壹 贰 叁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性善学说 “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理想人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仁政思想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齐桓公(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首。 晋文:晋文公(姬重耳),第二位春秋霸主。 齐桓公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早年在鲍叔保护下,逃到莒(jǔ)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 晋文公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武力统一中原,登上霸主之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同样野心勃勃。 胡龁 (hé) (hú sù) 觳觫 (biǎn) 褊小 (wū) 彼恶知之 (cǔn duó) 忖度 (pián bì) 便嬖 (pì) 辟土地 商贾 (gǔ) 吾惛 (hūn) (chǐ ) 邪侈 (xù) 畜妻子 (xiáng) 庠序 (tì) 孝悌 (bān) 颁白 (wàng) 不王者 读文正音 整体感知 思考:齐宣王与孟子谈话的主要主张分别是什么? 寡人想行“霸道”,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王且听听我的“王道”理念,保民而王,发政施仁。 霸道:指以武力、刑法、权势来统治天下的一种政治主张。 王道: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 无道:没有谈论 是以:即“以是”,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未之闻:宾语前置,即“未闻之”。 无以:不得已。 【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这件事)。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解读】:齐王实问“霸道” 孟子转谈“王道” 文本疏通 对话第一过程 思考: 孟子是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吗? 孔子论及齐桓公4次,论及晋文公1次,谈及管仲有11次 《孟子》中也有多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