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段会做,后半段不会做。 ———毛泽东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学习目标 1.说出安史之乱的背景、时间、经过,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复述黄巢起义的背景、过程、影响,深入探究唐朝灭亡的原因。 3.概括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情况,明确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归纳安史之乱的原因? 安史之乱 壹 一、原因 材料一: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唐玄宗)把朝政交给奸相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他们把持朝政,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材料三: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对契丹用兵9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绵连。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材料二:朱门(代指权贵)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作于755年) 材料一、二: 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 材料三: 连年的战争使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愈为紧张 材料四:《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材料四: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1)内忧外患 (2)外重内轻 (3)重兵在握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 安禄山兼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严 重 的 统 治 危 机 背景 宁夏 甘肃 青海 新疆 山西 北京 辽宁 四川 广东 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设置大都督。 唐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故称“节度使”。 710年,唐睿宗正式设节度使。 唐玄宗时,边境设置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节度使虽接受唐政府诏令,但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 一起发动的叛乱。 一、安史之乱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途经马嵬驿时士兵哗变,杨贵妃被赐死(马嵬驿兵变)叛军占领长安。 唐肃宗继位,重用郭子仪等将领,763 年平叛成功 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人物扫描 郭子仪(697—781) 郭子仪,华州郑县①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以武举从军。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率军平叛,收复河北、河东,后收复长安和洛阳。763 年,吐蕃(bō)、回纥趁乱袭扰,长安失陷,郭子仪率军再次收复长安。郭子仪因功勋卓著获封汾阳郡王,被誉为中兴名臣。 结合课本梳理安史之乱的经过? 平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 材料一: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1、人民流离失所 2、生产遭到破坏 3、社会凋敝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唐朝由盛转衰 材料二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被任命)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新唐书》 ... ...